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青灰砖刻乡愁——历史学院赴歙县传统技艺调研团队调研纪实(一)

编辑:吕永鑫 预审:韩家炳 终审:廖仲明发布时间:2025-07-05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孙异 图/陈睿峻)2025年7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传统技艺调研团队正式开启为期10天的歙县传统技艺调研之旅。团队成员走进浦口村、潭渡、西溪等进行砖雕技艺调研,挖掘砖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一方徽州土,一块青灰砖,成就了徽派砖雕的独特色彩与气质。浦口村中,团队成员拜访了村中唯一坚持砖雕的匠人江小明,通过江小明的演示和访谈,团队认识到浦口村的砖雕技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刀锋流转中它蕴含着手艺人对于百姓人家的美好祝福。团队走访了巷子深处的《九世同堂》遗迹,这是当地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砖雕作品,据驻村书记介绍,这则故事源自《资治通鉴》,选择这幅图案是有祝愿人丁兴旺、家庭和睦之意,反映了砖雕的图案也承载着徽州人民美好的历史记忆。

需要换图选砖、精雕数日的砖雕技艺,正被批量生产的机器仿品逼入角落。江师傅坦言手工雕刻的线条相比机雕的更加灵动传神,但近年来有商家采用水泥翻模,成本低廉,低价的仿制品挤压着原本就有限的市场。更深的忧虑源自无人继承,一方面这门手艺灰尘重,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格外辛苦;另一方面,学习砖雕需要具有绘画功底和对设计的悟性,能够雕出传统技艺的精髓和作品的“灵魂”,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对手艺的精益求精。对于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江师傅也在寻求手艺和机器的结合,以平衡好砖雕口碑与经济效益的矛盾,谋求破局之道,这种困境在后续走访木雕、歙砚等传统技艺中也普遍存在。

砖雕的困境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成立砖雕协会,支持手艺人申报“徽匠”和非遗传承人;设立非遗馆,展示和宣传传统技艺;鼓励手艺人通过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45岁的村民汪华庭在古老技艺里开新花,把废弃的祖宅改造成砖雕主题民宿,天井改为露天的工作台,使客人能在二楼倚栏时瞰见雕刻场景,还可以亲手制作小块砖雕留作纪念品带回家“留住手艺要留住体验者”,这位青年匠人将新媒体流量引入旧砖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砖雕这一传统技艺,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

团队不仅认识了浦口村砖雕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也让实践队员们意识到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走访其他传统村落,挖掘更多关于徽州传统技艺的故事,并为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