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盆中奇景承古韵 青春调研赋新篇——历史学院赴歙县传统技艺调研团队调研纪实(二)

编辑:吕永鑫 预审:韩家炳 终审:廖仲明发布时间:2025-07-05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卢嘉鑫 新传学院 图/胡雨卉2025年7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徽艺寻踪”调研团队怀揣“溯源非遗脉络、助力传统新生”的使命,走进安徽歙县卖花渔村。以专题访谈与视频记录的方式发掘徽派盆景技艺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与现代转型路径,探索千年盆景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与创新。

千年家传绝技,一盆匠心巧构。走进卖花渔村,村口数百盆造型各异的梅桩盆景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据村史记载,村中盆景技艺可追溯至唐末,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团队访谈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洪定勇,作为歙县徽派盆景协会会长,洪定勇从小跟随父辈学习蟠扎技艺,如今已成为游龙式梅桩制作的代表性人物。洪定勇介绍,徽派盆景强调“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中融入了徽州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像新安画派讲究留白,我们的盆景也要虚实相生,每一弯都要有韵律感。”

直播盆开新境,传承景续华章。另一位盆景传承人蔡先生也继承了自己家族的盆景技艺,他展示了家族传承的“粗扎粗剪”技法。

团队发现由于盆景造型精美,价值较高,对于运输要求很严格,所以盆景的销售面临着挑战。在传统技艺面临传承挑战的当下,卖花渔村的匠人们正探索着创新之路。洪定勇的儿子洪晨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成为村里最早尝试电商直播的年轻一代,一场直播观看人数能达3000余人次。电商销售不仅拓宽了市场,更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了传统技艺。这种“非遗+文旅”的模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卖花渔村每年举办的梅花节吸引数万游客,盆景体验课程成为热门项目。

从宫廷园艺到乡村产业,徽派盆景在卖花渔村的山坳里生长出独特的文化肌理。团队镜头中记录了匠人掌心的纹路、直播间里的点赞数字,这是传统技艺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的共振频率——这株扎根徽州沃土的艺术之树,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向世界舒展着东方美学的鲜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