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学院 曾晨 周敏)6月22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前往暑期社会实践第三站——徽州古城,对古城内的新南街、中山巷和斗山街三条街巷开展古民居保护和利用情况调研。
上午,团队来到新南街进行实地考察。街道两旁遍布着成片的徽派式现代民居,其中零星点缀着几座尽显沧桑的古民居。队员们一路走来,先后采访了数位街上的住户,获取了不少关键信息。团队发现新南街保留的古民居数量不多,大多在“破四旧”时被拆除重建,用作商品房出租或出卖,现在遗留下的古民居基本无人居住,屋主多在外地购置新房,对老房几乎不管不顾。根据村民介绍,维修古民居可以到古城办提交申请,进而获得资助,但申请周期较长的问题。加之房屋归属权的问题,导致新南街古民居保护压力较大。

下午,队员们拐进古城内的另外一条小巷——中山巷。巷子两侧的古民居分布集中,多为民国时期所建,几乎全都挂有“中山巷古民居”的牌子,其中还有不少同时被列入歙县“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但由于古民居全都大门紧闭,团队未能采访到任何一户人家。

随后,团队来到斗山街。在长约300米的老街上,街道两旁分布着成群连片的古民居,其中集聚了大量旧官绅宅邸和徽商住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这些古民居不仅保存完整,而且都拥有精美的雕饰,耸立的屋墙、狭窄的巷道、陡峭的马头墙体现了明清时期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遗憾的是,古民居大多都落锁,偶尔看见几扇大门半掩着。团队采访到了斗山街“汪中怡宅”的住户汪美娟老人。团队了解到,她所居住的房屋建造于清末,两侧的木雕花为二十四孝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今,房屋的日常打理和维修由自己负责。团队发现,该处古民居没有破损的痕迹,整体构造比较完整,屋内的木雕工艺非常精湛,屋顶还修了水管用于排水。

从保护现状上来说,中山巷和斗山街的古民居保护情况整体不错,保护方式也多种多样。但从利用现状上来说,两条老街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内敛的外观、灵巧的布局、独特的采光、精致的雕刻……拥有独特建筑元素的徽派古民居是徽州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物质载体。关于如何进一步挖掘古民居蕴藏的内涵,让冰冷的建筑生动起来,让冷清的街巷热闹起来,使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并驾齐驱,需要居民、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