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学院 张晓雪)6月22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前往暑期社会实践第二站——昌溪乡,王恂、孟鑫鑫、焦增贵、陈平安、张晓雪、李玉杰六人对乡内的琶坑、定潭、昌溪、周邦头四个村落开展古民居保护和利用情况调研。

一行人首先来到琶坑村,村中小溪的尽头便是本次调研的4处古民居,分别是“汪继根宅”、“汪明生宅”、“汪清峰宅”以及“汪庆平宅”,均由歙县政府挂牌保护。但4处古民居因疏于管理,门前屋内杂草丛生,青苔遍布,更甚者外墙有明显裂缝,与村中老人交谈得知其有一处古民居门楼遭贼盗窃,现存状况堪忧。随后团队来到定潭村,该村毗邻新安江,调研队分为两个小组分头行动,以人物访谈的方式,共探访了6处古民居。其中有2处为当地政府挂牌保护,剩余4处古民居未挂牌,外观整体保存完好,可惜都落锁无人居住,未能进入古民居一饱眼福。

下午,团队来到昌溪村进行实地调研。昌溪村整体占地广,规模大,且村内有比较成熟的旅游观光路线。沿路走来,团队发现多处古民居被纳入歙县“百村千幢”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整体保存较好,且大多古民居建于清代,历史悠久。其中在九子巷旁有一处古宅,村民王阿姨为该宅三分之一的房主。据了解,该老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外墙未有政府挂牌保护,且宅内因受白蚁啃蚀,有多处木头腐朽落地。经询问得知,政府也会帮忙修补,但修补力度在整体费用上的占比如九牛一毛。与昌溪隔桥相望的周邦头村也有多处古民居,同样也被纳入歙县“百村千幢”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调研得知,其保存力度不如昌溪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年久失修,无人打理。

经过一天的实地考察,调研团队切身感受到了历史在古民居建筑上留下的深刻痕迹,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这些古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凝聚着徽州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