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 杨智颖)11月6日下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夏维中应学院邀请,为师生做了题为“瓷塔瓮堂大藏经——南京大报恩寺漫谈”的讲座。讲座由历史学专业主任丁修真主持,院长徐彬、副院长刘道胜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夏维中教授首先详细梳理了大报恩寺建立的历史,重点讲述了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形状、建筑特色、历史渊源。并指出,大报恩寺的兴修,其意义远超出一般的宗教建筑,它固然是对六朝以来长干道场千年佛脉的直接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南京乃至江南佛教的新局面,琉璃塔在欧洲也逐步成为中国建筑乃至文化的象征,家喻户晓、影响巨大。接着,夏教授用幽默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他在研究“瓮堂”过程中的有趣经历,同时强调了南京瓮堂的文物价值,指出它与故宫浴德堂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两座宋元式混堂。这一实物,既是古建筑难得的标本,也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载体。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夏教授用诙谐的语言,生动风趣的讲述,带我们在明清时期南京大报恩寺的历史长河中漫游,同时也启发我们,传统史学要与考古、文物研究结合起来,要兼顾各学科的知识。使在座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丁老师在最后总结时,回顾了自己以前跟随夏教授研究南京大报恩寺历史课题的经历,并以夏老师的研究为例,鼓励学生们在进行平日学习中,一要博、二要专。博,是指平时的涉猎一定要广,专,是指要问题讨论需透彻,善于捕捉历史的具体细节,学会博观约取,以小见大。在发挥自己学术特长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成就,学会融会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