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二一〇讲:说“和”(安徽大学 盛险峰教授)

发布人:刘丽    编辑:刘丽 预审:韩家炳 终审:韩家炳发布时间:2024-05-28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姜丰收 图/谢欢欢)应历史学院邀请,5月28日晚,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盛险峰做客我院知远论坛,于文典楼B108报告厅作了题为“说‘和’”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主持,历史学院师生百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盛险峰教授首先以的字义为切入点,向与会师生剖析“和”字的内涵。并指出“和”字有三义:天道之和、物理之和、人情之和。紧接着他以史料阐释了“和”的“相应”“调和”之义,同时也正因为此,“和”成为设官分职和礼乐文明的目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验与智慧。除了对“和”字之义的探讨,他还考察了“和”字与其他汉字的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如“和合”经常是对和字的疏解;“和同”包括了和而同、同而和以及和而不同的丰富内涵;“中和”则包含在礼乐制度中,为中国古代的礼乐之教服务。之后,他从“对应观”的视角出发,并从关系的角度上看,指出“和”的内涵,表明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的认识是对应统一的。他认为人只有顺应天地之时气,才能和生万物、和生万事,这便是对应统一观。从功能的角度看,他提出“和”是天地万事万物演生的内在规律。并认为中国古代以“和”为理念和工具,“和”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体现在人事、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不同层面。从状态的角度看,他指出“和”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并认为古代的“十二教”“六德”“五物”等皆有“和”之义。最后,盛险峰教授总结了“和”的研究意义。并指出“和”字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它既具有语言文字本身的语义语音的变化,也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演进。对“和”字内涵的揭示和阐释的梳理,可以看到这一文字使用者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互动环节上,对于我院师生提出的问题,盛险峰教授一一作了解答。他强调对立统一关系与对应统一关系必须区别看待,不可混为一谈。而天人关系贯穿古代早期国家平台,礼乐制度是古代国家主体的重要一部分。

讲座最后,刘道胜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盛险峰教授对“和”字研究的精深,认为这是以中国话语解决中国历史问题,促进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讲座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