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六八讲暨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大先生”讲堂:科技考古系列主题讲座

发布人:刘丽    编辑:刘丽 预审:韩家炳 终审:韩家炳发布时间:2023-05-24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阮健 图/钟毛迪)5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王昌燧、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胡耀武应邀在花津校区第一会议中心分别作了题为“科技考古方法与人才培养”和“考骨的故事”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教授裘世京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顾凌、院长刘道胜以及70余位师生到场聆听。

王昌燧教授将科技考古教学与研究案例相结合分享自身开展科技考古研究工作的心得。讲座伊始,他提出紧抓方法创新科技考古研究的第一要义”,并通过展示低温烧成陶器温度研究、淀粉粒提取四个案例,展示了科技考古工作中方法创新的重要性随后,王昌燧教授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揭示了方法创新的路径即将其他学科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运用到科技考古的研究中,以此推动科技考古研究的持续进步接着,王昌燧教授列举了冶金起源、青瓷起源、古代玉器加工研究等数项在科技考古研究生广受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详细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讲座最后王昌燧教授介绍了科技考古的人才培养策略,并勉励在座同学科技考古工作者要时刻关注重大科学问题,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敢想敢做,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胡耀武教授围绕骨骼考古进行专题报告。他从传统的研究方法入手,介绍了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在骨骼考古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古代人和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能够推测出人和动物的饮食结构。接着,胡耀武讲述了国内外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发展历史,并以食鱼、食粟和驴鞠的故事为研究案例,向与会师生展现了骨骼考古的广泛应用和实际价值。他表示,“中国科技考古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自兴起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帮助人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探寻未来做出了突出贡献”。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自身在考古方面的疑惑纷纷举手提问,“王老师,科技考古的学习是否偏重于理工类知识的学习?”“胡老师,请问骨骼考古的成果如何应用在中国历史上人口问题中?”两位主讲人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认真回答,并鼓励对考古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多多涉猎相关领域,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裘士京总结到:科技考古方兴未艾,希望与会同学能够通过本次讲座对科技考古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应用到史学研究之中。

讲座结束后,两位专家前往校博物馆参观,裘世京为其讲解了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以及馆藏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次活动加强了我院与国内知名专家的学术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