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六九讲:魏晋南北朝系列专题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志远副研究员)

发布人:刘丽    编辑:刘丽 预审:宫超 终审:宫超发布时间:2023-05-31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杨成亮 图/周敏)领魏晋风流,品南朝往事,探北朝迷梦。5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志远应历史学院邀请,在文典楼B302教室作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历史学院副院长韩家炳主持,4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525日上午,陈志远作了题为“清谈玄学的兴起”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以“思想史研究方法谈”为切入点,阐述了研究思想史的几大方法论。他提到,“中古时期思想领域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佛教传入中国,在此之前玄学的兴起起到铺垫的作用,玄学和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中古史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国怎么接受异域文化,并且还能维持自己民族文化的本根”。接着,陈志远从人的觉醒、魏晋封建论、六朝贵族制、皇权政治变动和中华意识再形成五个方面分析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定位,精确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面貌。他结合学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和近些年的研究心得,着重介绍了汉晋经学的变化、清谈与玄学、清谈的起源、清谈的分期、玄学的学术方法等内容。他指出,清谈玄学起源于荆州学派、形名之学和正始改制,正始名士、竹林七贤、元康名士、东晋名士和南朝名士构成清谈玄学的几个阶段,冯友兰通过对郭象玄学的研究提出“辨名析理”的方法论,汤用彤通过对王弼玄学的研究提出“得意忘言”的方法论,两种方法论的问世改变了传统上视玄学为无用之学的状况,使魏晋玄学成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彰显。

525日下午,陈志远作了题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专题报告,继续分享中古思想史领域的话题。从一些有关佛教的基本认识出发,他谈到,“信仰领域的许多根本问题不能通过理性的批判和思辨得以解决,但很多中层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理性讨论的形式得以逼近”;佛教有一个完整的教义体系,该体系的思想架构类似儒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会整体性地影响一个文明的走向和理解重要事物的思想方式,而哲学仅仅是研究宗教的一个面向,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方法,不能被单一的学科限制;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纵观佛教从发源到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属于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始终处于中西之间的位置;佛教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因为佛教的教义本身是反本质的,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实体,所以它对教义的分歧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传播到不同的区域会变化成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信仰”。接着,陈志远先后以释迦牟尼的生平、汉传佛教、南北朝佛教的国家化、儒佛关系的调整、新儒学的兴起为中心梳理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和发展脉络,对儒学和佛教如何互相借鉴、融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系统地重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演变。陈志远最后总结道,“从经学到玄学再到佛教,佛教又转化出一个新型文化,该文化最终回归到现实生活,回归到公共事务,回归到政治体的运作和结构”。

讲座结束,刘萃峰进行总结发言,同学们就“如何理解魏晋名士在儒家思想笼罩下不拘礼节的行为”、“乡村化宗教的概念该如何定义”、“怎么判断宗教文献是客观的”、“佛教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没有调整自身去迎合政治统治”等问题踊跃提问,陈志远给予了细致的解答,活动现场讨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