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五八讲:明清会馆中的“修齐治平”(厦门大学 王日根教授)

发布人:刘丽    编辑:刘丽 预审:韩家炳 终审:韩家炳发布时间:2022-11-14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徐婧宜)2022年11月10日晚,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王日根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明清会馆中的“修齐治平”。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教授主持,来自海内外各高校近200位师生共同在线上聆听了此次讲座。

王日根教授表示,“修齐治平”是对“大学之道”的概括,也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崇高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和以同情之心,人们抑恶扬善,通过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实现社会良序治理,这便是会馆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与心理基础。

明清时期,会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首先,会馆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融合,会馆几乎成了“移民乡井”,建立起了不同的文化据点,保存了自我的目的而非自我封闭,为了与其他文化据点进行联系,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势在必行。其次,会馆作为客居同籍之人的社会组织,也容纳了不容社会阶层,既保存了自身的较强稳定性,也为士绅文化与庶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地。再者,会馆在明清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了中国城市乡村的互相纠合与一体化。

    明清会馆在推进明清市场经济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了市场经济建立中的道德建设与道德完善。商人们重然诺,崇信誉,诚信不欺,公平交易,把乐善好施作为自己的追求。明清商贾主体能遵循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伦常日用之间,不违孝弟忠恕之道,会馆商人坚持传统优良道德的情怀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良性发展。

    对于会馆与政府的关系,王日根教授表示是与官民之间共同的文化追求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修齐治平”理念的强大凝聚力。会馆作为一种民间社会组织,最初存在于封建行政体系的视野之外,但因为儒而兼商和商人儒士化而造就的庞大士绅队伍程度不同地干预了会馆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使会馆自发地演化为一种官方机构之外的补充机构。表面的中央集权必须依靠众多的间接途径才能达到,这些间接途径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的基本方面,显示出传统社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力量的相互消长。“亲”、“敬”、“礼”、“信”等等会馆倡立的规范在实际上奠定了封建统治长期维持的基础,体现了与王朝政治相同的目标追求,王朝政治也逐渐地调解会馆的纠纷,维护会馆的利益,传统政府对会馆的态度经历了无视、默许、认可直至支持的变化,这深刻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明清会馆的主流追求就是凝聚流动社会中以家族伦理为中心的乡土社会关系,恤死救生,扶贫济困,定章立制,崇祀乡神,协调土客、客客关系。会馆的创立者、捐资助成者、主事者均抱着显亲扬名立德立功的旨趣,推动着“移民乡井”的奠定乃至提升,彰显出“敦厚仁恕,保全信义”的儒家文化追求,会馆的职能包含着“祀神、合乐、义举、公约”以及“厘金、积谷、保甲、团练、消防、施粥”等内容,是人文、治安、慈善等社会文化等不同层次,其中有传承、有创新;显示出传统社会组织的与时俱进与不竭的生命力,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讲座结束后,刘道胜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与点评,认为本次讲座内容详实,显示了王日根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力与丰厚的学术积淀。在提问交流环节中,参会师生与王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围绕乡土观念与国家观念的关系、明清会馆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社邑”的异同、文人对于会馆的儒家范式的文化建构、会馆中的祭祀问题、广州徽商会馆的存续状况等问题展开。本次讲座热烈的“线上掌声”中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