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学院 王越/文、邢蕾/图)2021年5月25日19:00,“知远论坛”第一三六讲在历史学院二楼会议室开讲。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科带头人、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郭培贵先生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中国科举的多重功能与现代启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世华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郭培贵教授首先肯定了在中国古代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先进性。在近代西方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制度之前,科举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影响深远,是由其多重功能决定的。郭培贵教授将科举制的功能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选拔人才、稳定社会的功能;二是促进边远落后地区文化发展的功能;三是为文化习俗发展注入新内容的功能。郭培贵教授指出,科举稳定社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科举促成了积极的社会流动。由于科举考试具有开放、客观、公正的优势,就在制度上保证了下层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升到高层,而处于上层者也可借助科举保持已有优越地位,从而大大增强了各阶层凝聚力。另一方面,各朝都不断完善对落第士子的优抚政策。宋代科举在“正奏名进士、诸科”之外,对那些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通过“全覆盖”式的优抚制度,使其由科举的失意者变为相应功名的终身享有者,与朝廷结为利益共同体,并造就一个连接朝廷与底层民众的士绅阶层,成为朝廷巩固和加强对地方社会统治的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郭培贵教授认为,科举考试“一以程文为去留”,固然是其公平选才的根本原则,但若绝对固守之,也会使边远文化落后地区的士子在考试中处于不利甚至皆遭淘汰的境地,这对巩固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显然是不利的。故自宋代始,历代王朝就在科举考录中对这些地区的士子给以优容照顾。宋“哲庙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元代实行四等人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制度;明宣宗始行乡试按定额、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试、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由此,科举不仅促进了边远落后地区文化的发展,而且显著提升了朝廷的凝聚力。郭培贵教授还补充道,科举就像一部动力巨大的发动机,把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东南、岭南、西南、东北等边疆地区,对促进儒学文化成为全国主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郭培贵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世华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要学习郭培贵教授治学中的三个特点:一是坚定不移的治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治学意志;二是对待文献资料刻苦研读的“功夫”与“耐心”;三是身为历史学人对待师长的温情与敬意。整场讲座中,郭培贵教授以其深厚的史学涵养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