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学院 翟晓雯/文 邢蕾/图)2021年5月20日19:00,“知远论坛”第一三五讲在历史学院二楼会议室开讲。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红民先生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马陵合教授主持,学院师生近50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陈红民教授将新冠疫情比作“另一种形态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引出,认为本次疫情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也同时是历史参与者的我们,更应该思考与观察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关系。陈红民教授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是中国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契机。本次讲座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与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中所扮演角色体现的国际地位的变化,论证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二是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地位的显著提升,从一个不成熟的政党走向了全国执政党的地位。陈红民教授认为,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是中国代表第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是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巴黎和会依旧是西方列强之间弱肉强食的争夺,是一场强权战胜公理的会议,会后成立的国联也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东方战场的主要参战国,以血与痛的代价换来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1942年,中国领导人首次作为世界领袖参加国际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国,这标志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最后陈红民教授用孙中山先生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来作为结语,并提出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警言,同学们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陈红民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交流,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和困惑,并表示其创办的蒋介石研究中心秉承“共享”理念,欢迎有兴趣的学生前往查阅资料。马陵合教授在总结中说到,陈红民教授的讲座详细回顾了中国参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讲述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本线索,使同学们对于两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理解。陈教授诙谐有趣的讲授方式,语言风趣又不失内涵,整场讲座气氛轻松活跃,高潮迭起,同学们收获颇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