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鼓楼实地调研 穿越时空相会

发布时间:2017-07-01   点击量:

 本网讯(通讯员 张子严)今天,我们团队调研去的地方是鼓楼,这是一个个阜阳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存在于公交站牌上、街道办事处名称上、商店招牌上;更多地,是在很多人的口口相传中。如今,身处鼓楼广场,只能见到匆匆而过的车辆和行人。“宋朝时为顺昌都,明清时代为颍州府,1945年变为阜阳县城关镇,1958年改为大隅首、北关两个公社,1979年成立县级阜阳市时,合并为阜阳市西市区,1992年县市合并后更名为阜阳市鼓楼区公所,1996年元月撤地建市时命名为颍州区鼓楼办事处。”这是百度百科的介绍,那么,鼓楼究竟在哪里呢?

 鼓楼到底在哪里?我们随机问了附近的几位路人,在鼓楼广场散步的萧先生指着对面的古商城说:“估计在那里吧,那里有很多仿古建筑。”一位摆水果摊的七旬老人说:“鼓楼有一个很大的拱门,南北走向,从我现在这个位置一直到对面古商城那里。在我小时候,鼓楼就是市中心。”

 虽然答案各有不同,但从他们的口中还是能推断出鼓楼的大致位置——鼓楼应该位于古商城以北的地方。我们从资料中找到,北城小学退休教师、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周世忠认为,鼓楼,大致在今古商城北大门以北100米处,解放北路南端与人民路交汇处,原是北宋时期“顺昌府”的南大门。“在过去,只有京城及州府所在地,才能建造‘鼓楼’。‘鼓楼’一般建造在城中心,或离府署衙门治所很近的地方,地势高耸;而一般的小县城是不能建‘鼓楼’的。鼓楼,又称钟鼓楼、谯楼,为州府官员祭祀天地诸神、发号施令、宣传圣旨、安民告示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重修颍州城,开四门,南门“镇颍”即鼓楼;明朝中后期,扩建颍州城,自鼓楼跨西向南增筑南城砖墙,在四角建敌楼。到了清朝,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鼓楼也就成了市中心。据清嘉靖十五年本《颍州志》记载:“谯楼,在中衢,以楼分南北城。”鼓楼城楼与老阜阳城的东、西、北三座城门楼形状、构造相同;只不过,“鼓楼”居老城的中心,占地面积大,地形地势高耸。当时的鼓楼大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整个城楼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城楼下是一个长50米的拱形大通道,直通南、北大街。

“鼓楼占地面积大约有50平方米,两层大殿。记得小时候,我到楼上去玩,那台阶弯弯曲曲有上百级,有现在四五层楼那么高。”年过八旬的周世忠对曾经的鼓楼记忆犹新。他说,曾经有一位王姓知府用了两句诗,即“千里平原放眼开,凌云直上接三台”,来形容鼓楼的高大宏伟。“登鼓楼城楼,眺望四周,全城大街小巷、亭、台、寺、观,尽入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很多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对鼓楼最深的印象都是一口大钟,每天都有人在楼上敲。关于这口钟的来历,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有一种说法是:北宋时期发大水时,在大校场附近的小庙里有一僧人,看到水面上漂来两口大钟。这位僧人随即乘着小船,用绳子拦下了其中一口,等水退去后,他立即报告官府;最后,由官府派人将这口钟留在了鼓楼上。“以后,哪里发现有火灾,就会有人来敲钟报警。每天三次报时,城内民众就以此来安排作息时间。”

 从此,晨钟暮鼓,不绝于耳,成为这座古老城市的生活节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抗日战争时期,这口大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本军机炸城以后,大钟成了“日本飞机空袭信号台”,分为空袭警报、紧急警报、解除警报三种信号。每当日本飞机临空时,鼓楼上的敲钟人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地奋力敲钟,发出警报,通知全城居民紧急疏散,躲避日机轰炸、扫射。“他总是在最紧急危险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敲钟报警,保护了无辜平民百姓免遭日寇杀戮,是我们的无名英雄。”周世忠说,“现在的老阜阳人,仍在念叨他的好呢。”

 明清时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鼓楼一带成了当时阜阳城人文荟萃、商业繁华的地方。明清、民国时期的庙宇、观、阁、名宦家祠、文物景观,均建在鼓楼两侧这条平行线上,形成一个古代建筑群。这里人口稠密,店铺荟萃,商业兴盛,还定期举办庙会,开展祭祀、娱乐和商品交换活动。

 

 据一位资深研究阜阳历史的专家回忆,阜阳古建筑以鼓楼为中心,向西是江西会馆、文昌庙、武庙、城隍庙、迎祥观;向东是程祠堂、亓祠堂、张祠堂、文昌阁、马公祠。每一处古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都陆续消失了,变成了医院、学校、办公楼、住宅区,已经很少有人能完整回忆起来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战乱年代,鼓楼遭到几次重创,尤以1938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日军九架飞机狂炸阜阳时最甚。当时有民谣曰:“四月二十五,轰炸颍州府,先炸西南关,后炸花鼓楼”。上世纪50年代初,破旧的鼓楼年久失修,断垣残壁,摇摇欲坠,于1954年被平除。历经岁月变迁,鼓楼,对今天大多数阜阳市民来说,只剩下一个概念模糊的地名了。

 

“鼓楼·保健医院到了,要下车的乘客请从后门下车。”一阵悦耳的公交车报站声响起,下车之后,就能看到店铺招牌上写着的“鼓楼分店”,办事处为“鼓楼办事处”。根据残留的吉光片羽,我们依稀可见鼓楼当年之盛况和市井生活百态。或许,在新一代阜阳人看来,鼓楼在哪儿,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它在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