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青春融入鱼灯传承,点亮非遗之光——历史学院赴歙县传统技艺调研团队调研纪实(四)

编辑:吕永鑫 预审:宫超 终审:廖仲明发布时间:2025-07-07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卢嘉鑫 林洁莹 图/陈睿峻)为响应国家非遗保护号召,探寻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2025年7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徽艺寻踪 歙技薪传”赴歙县传统技艺调研团队走进渔梁村,探访非遗项目“渔梁鱼灯”的传承现状。团队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制作工艺、参与民俗表演等形式,在实践中解码千年鱼灯的文化密码。

溯源千年灯火,鱼灯从民俗娱乐变为文化符号。“鱼灯最初是渔民打渔之后的娱乐活动,现在成了刻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印记。”非遗传承人徐继丽向队员们介绍。据史料记载,渔梁鱼灯起源于唐宋时期,由渔村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逐步演变为融合舞蹈、音乐、手工艺的综合民俗。在徐继丽的传承工坊,队员们了解了鱼灯从竹篾扎骨、彩布裱糊到LED灯源嵌入的全流程制作,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让千年鱼灯焕发新生。

破局传承困境,青年力量激活民俗基因。在乡村鱼灯文化的传承现场,青年力量的缺席与补位成为民俗延续的关键命题。这项源于渔村渔民打渔之后的传统表演,虽在20世纪80年代重获生机,却因史料匮乏、队伍分流、资金短缺等问题步履维艰,如今活跃在表演场的多是五六十岁的身影。

受家庭熏陶的非遗传承人已开始尝试推广鱼灯,他们带着对传统的热忱摸索网络宣传。部分团队也计划以纪录片、短视频为载体,让这项手艺走出深巷。当地艺人普遍期待年轻人加入鱼灯的制作与表演以及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动这盏承载着渔村记忆的"鱼灯"在新一代手中重新亮起光彩。

共绘振兴蓝图,产学研联动赋能文化新生。调研中,团队发现鱼灯文化的发展瓶颈集中在资金短缺、宣传薄弱与市场认知偏差。手工鱼灯因耗时长、成本高,常被游客误认为“价格虚高”,而机制鱼灯的低价冲击更导致传统工艺被低估。对此,团队与传承人商讨宣传路径,如联合艺术学院设计鱼灯文创衍生品、与传媒专业合作拍摄纪录片、用VR技术还原百年前鱼灯盛会场景等。

暮色中的渔梁村,队员们与村民共同举起鱼灯穿行古巷,灯火映照着青石板路,也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当竹篾的经纬交织青春的热忱,千年鱼灯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出更璀璨的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