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青春“三下乡”】赴歙县考察古祠堂遗址暨徽学宣讲团队走访歙县叶村、三阳村、苏村、石潭村古祠堂

编辑:郭忠尧 预审:宫超 终审:宫超发布时间:2022-07-20   点击量:

本网讯(21历史学王慧)6月29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考察古祠堂遗址暨徽学宣讲团队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叶村、三阳村、苏村、石潭村,探寻祠堂历史、了解祠堂的现状,走访周边的居民,近距离感受祠堂文化。

29日上午,团队抵达叶村,寻找洪氏祠堂遗迹。洪氏祠堂原建明初,改建于明末,集古徽州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于一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团队在三阳镇政府张志主任的带领下以及村干部赵咏芳主任的讲解下,先后造访叶村的洪氏支祠和洪氏宗祠。宗祠敬本堂里悬挂着洪道远为其母所作的“婺焕稀龄”的金字寿匾,女性的寿匾出现在祠堂里十分罕见,这体现了叶村洪氏注重孝道的家族传统。

了解完祠堂文化后,队员开始走访周边居民,调研当地居民对祠堂历史的了解以及其使用和保护现状。在当地居民的介绍中,团队进一步完善对洪氏祠堂的整体认知,并对祠堂的历史、功能认知更加立体深入。

随后,团队来到三阳村探访洪氏宗祠,祠堂高悬的“国泰民安”让人直观感受到洪氏家族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据了解,三阳洪氏家族在抗战时期就有着支持红色革命、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团队随后走访了洪雪飞戏曲艺术陈列馆以及洪谦先生的故居,洪氏仁本堂现成为红色三阳展示馆,馆中的柱子上张贴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铮铮誓言,彰显着洪氏一族跟随革命脚步、改换新天地的坚定信念。

29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苏村的方氏宗祠和石潭村的吴氏宗祠。吴氏祠堂包括叙伦堂和春晖堂,堂里梁上有梁,梁上有柱。叙伦堂更是因其大小木梁共有一百根而被称为“百梁厅”,在徽州地区独一无二。祠堂的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了“扮地戏”、“祭汪公”、“明代石雕”等地方传统文化活动和当地特色建筑样式,以及当前仍旧举办的祭祀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地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祠堂是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对祠堂的调研有利于我们追溯今天文化现象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团队通过史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探寻徽州祠堂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在古祠堂的考察之中也十分注意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不仅是调研,更多是宣扬。为期三天的祠堂调研告一段落后,团队将在黄山学校和歙县博物馆进行徽文化宣讲活动,分享祠堂文化与调研成果。通过讲述祠堂百年来的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