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一二讲:蚌埠双墩遗址陶塑人头像观察与解读——暨陶塑头像复制品捐献仪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阚绪杭研究员)

编辑:刘丽 预审:刘道胜 终审:刘道胜发布时间:2019-10-29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2019年10月23日下午,著名考古学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阚绪杭先生做客我院知远论坛,为在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蚌埠双墩遗址陶塑人头像观察与解读——暨陶塑头像复制品捐献仪式》的精彩讲座。在捐赠仪式上,我院院长、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徐彬教授接受了捐赠,并对阚先生为安徽文物考古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表示钦佩,对他将蚌埠双墩遗址陶塑人头像复制品捐赠师大博物馆表示感谢,表示一定会使这件珍贵的复制品得以妥善保管,且尽快充实到博物馆展陈之中,与广大师生见面。随后的讲座由我院裘士京教授主持。

1986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是一件距今7300多年前的陶塑人像艺术珍品,在国内外考古学界、艺术史学界都曾产生过轰动性影响。

阚先生对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史前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遗址——潜山薛家岗、定远侯家寨、蚌埠双墩这三大发现做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蚌埠双墩遗址陶塑人头像的发现研究、制作工艺、刻纹内涵等作深入解读,介绍了当前学者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美术史、民俗学等方面陶塑人头像所做的综合研究,阐释其蕴涵着淮河古代文明奥秘的大玄机。指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到晚期陶塑人头像和陶塑动物类艺术品具有共生性和普遍性,而双墩文化伴生的人头像、陶塑动物类艺术品及刻划符号在淮河流域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从现存的面部容貌来看,陶塑人头像显然是经过了一番精心构思与创作,不仅充分满足审美观,更赋予了深层次内涵。通过与马家窑文化陶器的人头盖钮等对比,可见双墩人头像不属于单独头像塑形,也可能是一件人物形象的塑形或陶器的头部附件等。此外,他还对目前学界关于双墩陶塑人头像的性别之争作了颇为风趣的介绍。

他特别指出,双墩陶塑人头像不仅仅是象征着人类自我塑形、自我认知、自我欣赏和自我崇拜的审美陶塑艺术珍品,其头像重圆+刺点两组刻纹更具深奥的天机内涵,可以认为是一件具有权利至上的7300年前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氏族首领的标准塑像,也可认为是一件神圣的供祭祀的氏族祖神形象。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阚绪杭先生还就中国天文考古学、考古现象的解读视角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裘士京教授表示,阚先生的研究对于历史学者与考古学者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视角的转换往往会带来耳目一新的认识。为此,他还鼓励研究生一定要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