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一〇讲:从现实关切到理论建构——环境社会学研究历程回顾(河海大学 陈阿江教授)

编辑:刘丽 预审:刘道胜 终审:刘道胜发布时间:2019-06-20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 覃元林/文 葛伦伟/图)2019年6月11日下午,应历史与社会学院邀请,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创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阿江教授,在历史与社会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从现实关切到理论建构——环境社会学研究历程回顾”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方青教授主持。赵怀娟、路幸福、陈爱如、吴金芳、马路、仇凤仙、王杰、丁建文等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讲座,我院优秀院友安徽大学耿言虎副教授与河海大学常巧素博士生一同来院聆听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陈阿江教授以自己的学术经历为例阐述了环境社会学是如何由一个现实关切到成长为一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作为个体而言,他本人介入环境社会学的第一阶段是无学科意识的水污染研究,从一个课题研究出发,从始于对癌症村的关注,到对于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现状的关照,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构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了追问过程,从而进入研究的第二阶段即追问现实水污染问题,追问水污染由点到面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即水污染的社会历史解读视角,并以“次生焦虑”这个核心范畴生动解读了水污染的社会历史逻辑。在建构了水污染的社会历史分析维度之后,开始组建环境社会学团队研究,进入学术探索的自觉阶段,开始进行环境社会学的多领域学术研究,从水污染问题研究拓展到环境健康研究,又拓展到固体废料领域的研究,近来以垃圾分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学术增长极,并从诸多“社会事实”的资料分析上升至理论概括,完成了从现实关切到理论建构的一个完整过程。最后陈阿江教授分享了他关于环境社会学在当下的学术地位的认知,他认为环境社会学的成长是从“险学”到“显学”,再从“显学”到“险学”的过程,而这些变迁过程无不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和发展认知的历史浓缩。

 方青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认为陈阿江教授借由个体学术生命史的梳理,向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展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认知:在我们进行社会研究过程中,如何实现由一个社会现象得出一个社会事实,进而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证分析最后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在一个议题之下如何扩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并追随这样的一个脉络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视角,并对照社会现象,发挥学术生命力与影响力,最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陈阿江教授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议题和高层次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作为学者又是行动者的他是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保持了足够的学术冲动但是又谨遵学术理性的学术发展历程。                                       

TIM图片20190611173756

 在师生的互动中,陈阿江教授热情细致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对同学们较为关心的河海研究生招生问题做出了相应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