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〇八讲:全球史中的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旭鹏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9-05-21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 袁怡)2019年5月17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应邀在历史与社会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进行了题为“全球史中的个人(Between/Amomg Worlds:Individuals in Global History)”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世界史专业韩家炳教授主持,学院部分世界史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到场聆听了本次学术报告。

    张旭鹏研究员主要从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对全球史中的个人进行了详细解读。首先,张旭鹏研究员提出疑问,全球史存在一种危机吗?他认为,虽然全球史目前依旧为主流研究领域,如全球有影响性的书籍均已采取英文书写、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全球史研究也相对比较发达,但地方势力却从未消失。张旭鹏研究员用当前的中美贸易战证明了该观点。他认为,美国强调本国利益,开始关紧大门是一种侧重本民族利益的表现,也是民粹主义发展的体现。
    其次,张旭鹏研究员提出全球史研究拥有新的发展机遇。他从新的理论和趋势、全球中世纪和新的全球史叙事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讲解。首先,他认为在传统的全球史研究中殖民问题关注度减弱,因为殖民问题已经被默认为是国与国之间的潜在联系,属于国家发展进程的一部分。但是,全球史不仅仅是一种所谓的联系,还有矛盾和冲突。张旭鹏研究员用理查德?怀特的《中间地带:1650至1815年间大湖区的印第安人、帝国与合众国》一书证明了在全球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生活在中间地带的印第安人不是主动加入而是被动加入全球史,这就是一种“纠缠”的矛盾与冲突。在全球中世纪中,张旭鹏研究员提出中世纪的概念不是静止的,不单单属于欧洲的,而是需要放到全球史中进行考量。如移民、传教和帝国这三种存在于中世纪的传播形式使得中世纪不仅仅是欧洲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史中的一部分。在新的全球史叙事这一部分,张旭鹏研究员介绍了德国历史学家奥斯塔哈默的观点,提出新的叙事方式,不再强调单方面的全球性力量。同时,他认为西方文化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如何将亚洲“去魔化”的“纠结”过程。
    最后,张旭鹏研究员提出了全球史中的个人概念。他认为,以前的全球史书籍中很少提到个人,大多提到的是商品、制度、思想观念等的传播。全球史一直都是宏大的、是忽略个人的。但是最近有很多学者认为,全球史的研究不应忽略个人,因为个人有多样性、复杂性。对个人的研究可以对传统的全球史提出挑战并且提供新的研究路径,使得全球史不再是单一的理解,会有新的变化和新的影响。
    会后,世界史专业方国学教授对此次学术报告做了总结发言。方教授就报告提出了两个观点,首先是全球史视野下的新文化史概念,他认为需要用整体史观的思维进行思考。其次,方教授提出了全球史观视野下的行为规则,认为这一选题为以后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题方向。近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掌声连连。在互动环节中,张旭鹏研究员还一一解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张旭鹏研究员以其大家的智慧,宏观的历史视角,辩证的历史思维向与会师生展现了史学大家的风范。学院师生从学术报告中领略了大家治学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