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李笑丽 王海靓 图/王欣颖) 暮春三月的花津校区文典楼内,墨香与思想的气息交织升腾。3月29日晚七时,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知远论坛第225讲在此启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侯竹青以“概念史方法与中共党史研究--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形塑为例”为题,为百余名师生展开一场穿透历史表象的概念解码之旅。这场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形塑”为棱镜的学术对话,恰似春风化雨,为党史研究注入新的方法论灵光。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事不孤起,必有其邻。”侯竹青教授开宗明义,通过对比2003年、2013年、 2023年近代史研究的刊物论文和中共党史研究内容的变化,指出当前党史研究面临的“碎片化”困境:就事论事的微观叙事易陷资料窠臼,宏大叙事又常流于空泛。她以“核心概念”为钥匙,详细分述了当前中共党史研究的现状、概念史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现状和意义、概念史的研究三个层面,揭示中共党史中“革命主体”形塑的深层逻辑——从“我叫什么”的身份追问,到“成为我”的认同建构,概念史方法如同X光机,穿透历史文本的肌理,揭示概念生成、嬗变与重构的轨迹。
通过“无产阶级”“人民”“共同富裕”等概念的溯源,侯教授展现中共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熔铸为新的话语体系。她特别指出,国民党虽早提“为人民服务”,却因未能构建系统性概念网络而功败垂成,反观中共通过土地革命、统一战线等实践,使“人民”概念从政治术语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
在方法论层面,侯竹青提出“纵向探源”与“横向对话”的双维视角。纵向维度上,她以“改革开放”概念为例,演示如何追踪词语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语义流变;横向维度则强调比较分析的锐力,通过对比国共两党对“革命主体”的塑造策略,“国民党提出来的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他做不好,但是中国共产党可以做好”,揭示中共成功的概念密码。
“概念史不止于党史,而是打开历史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面对学生关于研究边界的提问,侯教授援引黄兴涛、陈红娟等学者的研究,推荐相关著作,鼓励跨学科对话。她特别提醒,概念研究需警惕“概念拜物教”,始终让史料说话,让理论照亮。

互动环节掀起思想交锋的热浪。当学生问及“如何提出新概念”时,侯教授点明了“大量史料和史学素养”的重要性。关于如何将概念和专题融合的问题,侯教授指出:“在实践中遇到事件,比如土改,它的概念不一定很宏大,它可大可小,应当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当学生问及如何平衡概念抽象性与历史具体性时,侯竹青以新四军研究为例,强调大概念需小切口进入。她勉励青年学者:“要像考古学家般梳理概念地层,更要如社会活动家般理解概念的生命。”
讲座尾声,黄华平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将是未来史学研究的重要富矿,有着巨大的学术空间。以有益的方法论契入研究将会事半功倍,概念史的方法即是不错的选择。侯教授对概念史的解构,对中共革命主体的形塑,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路径,期待有更多的青年学子紧跟时代之潮流,研究时代之需,筑劳时代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