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二〇二讲:微观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浅谈(清华大学 仲伟民教授)

发布人:刘丽    编辑:刘丽 预审:韩家炳 终审:韩家炳发布时间:2024-05-13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张楠 图/刘梦迟)5月9日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应历史学院邀请,在文典楼B108报告厅做了题为“微观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浅谈”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教授主持,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仲伟民首先以严耕望的《学术研究中的小与大》为导入,阐明学界当中两种不同的史学研究方式,随后展开论述“微观史与碎片化”这一议题。他提到关于碎片化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多斯1987年出版的《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此后,《蒙塔尤》《马丁盖尔归来》《奶酪与蛆虫》等微观史的著作大量出版。此类著作尽管受到一些批评,但也受到了学界的肯定,甚至被后现代史学奉为经典著作。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围绕“碎片化”问题展开讨论。对此,仲教授认为“碎片化”是一个不能成立的概念。因为任何“碎片”,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系统,也是由无数小碎片组成。仲教授指出了在历史学领域,微观大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非显性”、经常不被注意的事物或现象(如高楼与窝棚、马路与下水道),或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研究议题;第二层含义是与宏观相对。其次,仲伟民详细介绍了三个有关微观史研究的例子,介绍了学者通过海狸皮帽子、蔗糖、茶叶等微观事物,看待宏观历史发展的研究成果。


再次,指出细节与整体都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处理细节与整体的关系,或“小”与“大”的关系?他认为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由小及大”,第二条路径是“以小见大”。将碎片置于相互联系的、宏观的整体历史运动之中,在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之后,研究对象的整体面貌就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能够达到认识整体事物的目的。他认为,随着中国史研究深入,微观史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如越来越多的“小人物”研究构成了对“大历史”研究的有益补充。讲座最后强调,绝对的宏观与微观很难界分,微观与宏观,细节与整体都是相对概念。

最后,刘道胜院长作总结发言他提到,“本次讲座仲教授对微观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做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梳理,其中蕴含的诸多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都极具启发与借鉴意义,大家应该予以重视”。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