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三八讲:史学论文引言写作要素中的批判性学术史梳理(河南大学 周祥森教授)

编辑:刘丽 预审:梁仁志 终审:梁仁志发布时间:2021-06-01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邢蕾/文 王孟娟/图)20215301900,知远论坛第一三八讲在历史学院二楼会议室开讲。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祥森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史学论文引言写作要素中的批判性学术史梳理”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韩家炳教授主持,学院师生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周祥森教授就史学论文学术史梳理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学术史梳理是史学论文引言写作中的中心环节与关键要素,是学术规范化的要求。周教授谈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意识到史学论文写作规范化的重要性,而史学论文写作规范化的一个要求便是对研究课题要有学术史梳理。在2000年,我国七大史学刊物《世界历史》《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联合声明,所有投稿论文必须有学术史梳理,从中可以窥见其重要性。此外,周教授认为学术史梳理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研究提供深厚的历史背景,只有进入研究的历史脉络中,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是为研究提供逻辑起点,只有通过学术史梳理才能确定研究起点;三是为学术创新提供判断依据。

祥森教授重点讲述该如何做学术史梳理。在做学术史梳理时,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必须紧紧围绕史学创新的内容和目标展开梳理;对现有研究要有批判性分析,既要肯定现有研究的成果,又要客观指出其不足。为了加深师生对这两个基本原则的理解,周教授例举了学者张思《遭遇与机遇:19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曲折经历——以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为例》、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代表制的实践及其意义》、梁其姿《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这三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这三篇论文在做学术史梳理时,都是围绕创新的内容和目标展开梳理,而不是对一大堆书名与观点进行漫无目的的罗列,都是对代表性学者、代表性观点、代表性学术成果进行梳理。这三篇文章都坚持批判性分析,不是简单介绍现有研究的内容。此外,周教授还建议学生在阅读学术大家的著作论文时,应该关注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并进行模仿。

讲座结束后,周祥森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后,韩家炳教授进行了总结,认为周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对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帮助很大,并鼓励在座学生多读名家名篇。整场讲座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