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花津论史辨学,徜徉黄山白岳——安徽师范大学第九届“地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生暑期班纪要

编辑:刘丽 预审:韩家炳 终审:廖仲明发布时间:2025-07-31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常泽宇 张曙)7月23日至29日,安徽师范大学第九届“地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生暑期班如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本次暑期班。

24日至26日,先后有五场学术报告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典楼B108举行。学术报告分别由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教授、副院长韩家炳教授以及学院教师刘亚光主持。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瞻彼淇奥: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以“章祁—瞻淇”的嬗变为切入点,揭示出徽州地名雅化背后复杂的宗族竞争。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宋元明早期徽州族谱的连续性——以明正徳〈新安陈氏宗谱〉为例》通过对明正德《新安陈氏宗谱》的个案分析,展示了徽州陈氏宗族修谱传统的延续性,有助于深化谱学研究。河南大学牛建强教授《碑刻识读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以明清河南西北部碑刻资料为核心》着重强调了碑刻史料的重要性与识读方法的普遍性。清华大学阿风教授作了题为《台湾契约、淡新档案与徽州文书的比较研究》的报告,他主张文书学研究应注重长时段考察,进而揭示其深层内涵和历史脉络。安徽师范大学康健研究员《世界茶叶贸易格局转变与徽州茶商的命运》梳理了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徽州茶商的兴衰历程,并强调全球史视野的重要性。

专家主题报告之后有学员论文汇报、评议等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切磋砥砺、质疑问难,碰撞出思想火花。

26号下午,在我院常泽宇、刘亚光二位老师以及团委书记朱晓华的带领下,暑期班学员前往黄山市进行了为期2天的考察活动。本次考察邀请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原馆长陈琪担任学术顾问,进行现场指导。27日上午,师生在歙县郑村观摩郑氏宗祠、贞白里坊、忠烈坊、和义堂(翰林院),了解歙西望族——郑、汪二姓的传奇故事。丰乐河畔的潭渡村是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故乡,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暑期班一行先后踏访了黄宾虹故居、孝子坊、三元桥。午饭后,师生前往歙县徽州古城,走进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从新州遗址的陶鼎石刀到元明清三代的金玉瓷杂,徽州千年文明史长卷徐徐铺开。随后,师生赶赴屯溪,参观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于近期推出的“契明徽州——中徽博馆藏明代文书特展”,这是本届暑期班考察活动的重要一站。学员们在展柜前流连驻足、识读推敲,览阡陌生民,察课役经纬,观市井万象。

28日早上,师生一行前往红茶之乡——祁门县考察。先后探访了环砂、历溪两个传统村落,踏查叙伦堂、八卦井、合一堂等文保单位。其中,合一堂正厅左侧墙边立有清道光二十五年碑刻一通,是研究明清徽州公堂祀会与宗族管理的珍贵文献,师生纷纷驻足观摩。祁门县博物馆是此次考察活动的最后一站。史前玉管石矛、宋代地券、明清文书、万里茶道等实物与图片一一寓目,祁门人文之盛,令人由衷赞叹。

“地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生暑期班旨在进一步发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高峰学科的平台优势,促进史学同仁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至今已举办九届,在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已经成为师大史学的核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