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财经商贸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相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胜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4.掌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较为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招生对象
本专业类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前置学历所学专业与本专业类一致或密切相关、。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 (12学分)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教学单位 |
考试考查 |
1 |
外语 |
2 |
第一学期 |
外国语学院 |
考试 |
2 |
政治理论 |
2 |
第一学期 |
政治学院 |
考试 |
3 |
教育学原理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4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5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6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二)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1.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2 学分)
四个方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会计学专业课程群、财经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群
2.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包括教育学专业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管理学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经济学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3.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2 学分)
4.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专题(3学分)
包括互联网金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会计学理论前沿、贸易理论前沿等讲座
(三)专业选修课 (6学分)
培养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应分为“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学生指导和班主任工作”模块、“职业学校管理”模块、“行业技术技能”模块和培养院校自设模块,每个模块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每门课程1-2学分。在每个模块中,学生需至少选修一门课程。
模块名称 |
选修课程 |
学分 |
信息技术应用 |
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
1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1 |
多媒体课件设计 |
1 |
经济信息收集与处理 |
1 |
学生指导与班主任工作 |
管理沟通 |
1 |
学校管理学 |
1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 |
职业学校班队管理 |
1 |
职业学校管理 |
职业教育改革专题 |
1 |
职业教育政策法规 |
1 |
教育经济管理领域发展前沿 |
2 |
行业技术技能 |
徽商伦理与职业道德 |
1 |
微格教学原理与训练 |
1 |
中职生求职与就业指导 |
1 |
中职生求职应聘技巧 |
1 |
劳动合同法 |
1 |
财经基础理论 |
高级微观经济学 |
1 |
高级宏观经济学 |
1 |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
1 |
经济理论前言 |
1 |
管理理论前沿 |
1 |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实践教学可采取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行业企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学生应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企业生产过程与岗位能力专题调研”为主题,提交2份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均不少于4千字。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少于三个月(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校内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证书、教育见习和课例分析)(2学分)
企业实践(包括顶岗操作、行业企业调查)(2学分)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践(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等(4学分)
五、教学方式
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组,校外指导教师应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人员。在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课程教学贯彻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将新技术新设备等生产资源和企业文化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实践教学指导组,精心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和能便捷利用的学习资源。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字数不少于1.5万字。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各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考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考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本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司法服务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相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胜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4.掌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较为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招生对象
本专业类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前置学历所学专业与本专业类一致或密切相关、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 (12学分)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教学单位 |
考试考查 |
1 |
外语 |
2 |
第一学期 |
外国语学院 |
考试 |
2 |
政治理论 |
2 |
第一学期 |
政治学院 |
考试 |
3 |
教育学原理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4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5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6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二)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教学单位 |
考试考查 |
1 |
法学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 |
2 |
第二学期 |
法学院 |
考试 |
2 |
法学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3 |
第一学期 |
法学院 |
考试 |
3 |
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第二学期 |
法学院 |
考试 |
4 |
法学专业领域发展与前沿专题 |
3 |
第一学期 |
法学院 |
考试 |
具体学分要求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专业选修课分为“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模块、“职业教育政策”模块、“行业技术技能”模块等4个模块。每个模块学生需至少选修一门课程。总分达到6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司法实践。教育实践采取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或在校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司法实践采取在在校教学法庭开展模拟法庭实训和司法部门开展法务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教育实践和司法实践的时间分别不少于三个月(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学生应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司法运行过程与职业能力专题调研”为主题,提交2份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均不少于4千字。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实践过程、研究报告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实践教学学分。
校内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证书、教育见习和课例分析)(2学分)
企业实践(包括顶岗操作、行业企业调查)(2学分)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践(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等(4学分)
五、教学方式
(一)实行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制。为每一个研究生同时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按条件遴选,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术教育等工作。校外导师由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法官或检察官资格的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应在中等职业学校和司法部门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二)课程教学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论等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建立由校内导师、中等职业学校和司法部门参与的实践教学指导组,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司法实践活动,并对实践过程和调研报告进行考核。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和能便捷利用的学习资源。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具体考核办法可以灵活多样,应当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减少对机械性记忆的考核。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硕士(司法服务)学位论文除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外,还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针对同一主题的三个以上相关案件进行研究分析)等形式。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字数不少于1.5万字。
学位论文必须经过校内、外导师的签字认可后方能申请参加答辩。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各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法官或检察官资格的人员。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考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考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本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附:司法服务专业教学计划一览表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 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 司法服务 方向)
课程类别 与学分要求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总学时 |
考核 方式 |
开课学期 |
学位基础课程 (修满12学分) |
外语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教育学原理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专业必修课程 (修满10学分) |
法学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 |
2 |
36 |
考试 |
第2学期 |
法学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3 |
54 |
考试 |
第1学期 |
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36 |
考试 |
第2学期 |
法学专业领域发展与前沿专题 |
3 |
54 |
考试 |
第1学期 |
专业选修课程 (每个模块中至少选修一门,共需修满6学分) |
法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 |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信息技术与司法公开专题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中职学校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职业教育改革专题 |
职业教育政策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法律文书写作与诉前准备 |
行业技术技能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法制宣讲与法庭辩论 |
2 |
36 |
考查 |
第2学期 |
法律方法专题 |
自设模块 |
2 |
36 |
考查 |
第2学期 |
刑法专题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民法专题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实践教学 (修满8学分) |
教育实践 |
8 |
不少于1年 |
考核 |
第2学期 |
司法实践 |
考核 |
第3学期 |
补修课程 |
教育学 |
不计 学分 |
随本科生学习(非师范专业毕业生) |
考查 |
第1学期 |
心理学 |
考查 |
第1学期 |
教学论 |
考查 |
第1学期 |
法理学 |
随本科生学习(跨专业或同等学力)
|
考查 |
第1学期 |
宪法学 |
考查 |
第1学期 |
学位论文 |
开题报告 |
|
|
|
第2学期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第3、4学期 |
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方向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相关政府部门活动和社会组织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胜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较为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招生对象
本专业类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前置学历所学专业与本专业类一致或密切相关。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一)时间安排
课程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
(二)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教学单位 |
考试考查 |
1 |
外语 |
2 |
第一学期 |
外国语学院 |
考试 |
2 |
政治理论 |
2 |
第一学期 |
政治学院 |
考试 |
3 |
教育学原理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4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5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6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第一学期 |
教育科学学院 |
考试 |
(二)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教学单位 |
考试考查 |
1 |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 |
3 |
第二学期 |
历史学院 |
考试 |
2 |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3 |
第一学期 |
历史学院 |
考试 |
3 |
公共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第二学期 |
历史学院 |
考试 |
4 |
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发展与前沿专题 |
2 |
第一学期 |
历史学院 |
考试 |
具体学分要求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专业选修课分为“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模块、“职业教育政策”模块、“行业技术技能”模块等4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学生需至少选修一门课程。总分达到6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公共部门实践。教育实践采取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习的方式进行,公共部门实践采取在具体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中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教育实践和公共部门实践的时间分别不少于三个月(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学生应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公共部门运行过程与岗位能力专题调研”为主题,提交2份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均不少于4千字。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实践过程、研究报告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实践教学学分。
五、教学方式
1.公共管理与服务方向实施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制。为每一个研究生同时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按照学习条件遴选,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术教育等工作。校外导师由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
2.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论等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
3.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角色扮演、研讨辩论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由校内导师、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参与的实践教学指导组,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公共部门实践活动,并对实践过程和调研报告进行考核。
5.加实施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和能便捷利用的学习资源。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字数不少于1.5万字(核心字数)。
学位论文必须经过校内、外导师的签字认可后方能申请参加答辩。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各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工作人员。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考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考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本专业基础课(政治学理论、公共管理学),不计学分。
附:公共管理与服务方向教学计划一览表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 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 公共管理与服务 方向)
课程类别 |
课程 编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总学时 |
考核 方式 |
开课学期 |
学位基础课程 |
053001 |
外语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013002 |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023003 |
教育学原理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023004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023005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023006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专业必修课程 |
083101 |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 |
3 |
54 |
考试 |
第2学期 |
083102 |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3 |
54 |
考试 |
第1学期 |
083103 |
公共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36 |
考试 |
第2学期 |
083104 |
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发展与前沿专题 |
2 |
36 |
考试 |
第1学期 |
专业选修课程 |
083201 |
公共管理课程多媒体教学研究 |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083202 |
互联网+与公共管理发展 |
2 |
36 |
考查 |
第2学期 |
083203 |
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拓展研究 |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083204 |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
2 |
36 |
考查 |
第2学期 |
083205 |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分析 |
职业教育政策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083206 |
职业教育政策国际比较 |
2 |
36 |
考查 |
第2学期 |
083207 |
公共管理论文写作 |
行业技术技能模块 |
1 |
18 |
考查 |
第2学期 |
083208 |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
2 |
36 |
考查 |
第2学期 |
实践教学 |
教育实践 |
8 |
不少于1年 |
考核 |
第2学期 |
公共部门实践 |
考核 |
第3学期 |
补修课程 |
教育学 |
不计 学分 |
随本科生学习(非师范专业毕业生) |
考查 |
第1学期 |
心理学 |
考查 |
第1学期 |
教学论 |
考查 |
第1学期 |
政治学理论 |
随本科生学习(跨专业) |
考查 |
第1学期 |
公共管理学 |
考查 |
第1学期 |
学位论文 |
开题报告 |
|
|
|
第2学期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第3、4学期 |
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林牧渔专业培养方案(全日制)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农林牧渔相关企业生产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胜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较为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招生对象
本专业类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前置学历所学专业与本专业类一致或密切相关。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 2 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36 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 (12 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 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 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 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 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 (10 学分)
1.农林牧渔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2 学分)
2.农林牧渔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 学分)
3.农林牧渔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2 学分)
4.农林牧渔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专题(3 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 (6 学分)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1学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模块
2.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学分
“职业教育政策”模块
3.职业教育政策解读 1学分
自设模块
4.文献检索与利用 1学分
5.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1学分
6.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1学分
(四)实践教学(8 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
实践教学采取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行业企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学生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企业生产过程与岗位能力专题调研”为主题,提交2 份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均不少于 4 千字。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年,其中到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少于三个月(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培养院校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组,校外指导教师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人员。
在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课程教学贯彻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将新技术新设备等生产资源和企业文化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与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实践教学指导组,精心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和能便捷利用的学习资源。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字数不少于1.5 万字。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各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考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 3 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考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 门本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林牧渔专业培养方案(非全日制)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农林牧渔相关企业生产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胜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较为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招生对象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具有 3 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专业教师。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修等多种方式。脱产学习年限一般为2 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 年。半脱产和在职兼读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 6个月。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 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 (12 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 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 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 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 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 (12 学分)
开设6 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培养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以专业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方法为核心,兼顾教育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职业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1.农林牧渔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2 学分)
2.农林牧渔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 学分)
3.职业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2 学分)
4.农林牧渔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专题 (2 学分)
5.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2 学分)
6.职业教育政策分析(2 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 (6 学分)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1学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模块
2.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学分
“职业教育政策”模块
3.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 1学分
自设模块
4.文献检索与利用 1学分
5.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1学分
6.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1学分
(四)实践教学(4 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
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开展教学设计研究、实训实习研究、教育调查、微格教学、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研究、教育案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研究等形式。学生应以“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和“企业生产过程与岗位能力专题调研”为主题,提交2份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均不少于4 千字。
结合课题研究到企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
五.教学方式
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组,校外指导教师应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人员。在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课程教学应贯彻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将新技术新设备等生产资源和企业文化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院校应与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实践教学指导组,精心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和能便捷利用的学习资源。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字数不少于 1.5 万字。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各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