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社学院 王晶)民生之道,在于“居者有其所”。以人为本,情系民生,借实践之机,谅拆迁之情,13公管赴亳州、芜湖两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拆迁户的社会适应性调研团队正践行着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紧抓实践之机,端正调研态度,明确分工,两地活动同开展。一进社区,用问卷记录拆迁户的幸福感。7月12日全天,副队长汪梦玲带领分队队员在芜湖市弋江区澛港镇澛港小区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共收回有效问卷51份。小小问卷,所设题目虽有限,却寄托着每位队员对拆迁户的殷切关怀。面对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人,队员需耐心向他们逐题讲解,一边询问他们对拆迁安置后的新生活的适应状况,一边用笔帮他们勾选答案。时间在流逝,沟通交流也在深化,在字里行间中,在声声交谈里,队员们感受到了拆迁户们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欣喜,以及对“看病贵、物业费贵、收入无保障、养老难”等问题的焦虑。二走基层,以走访倾听拆迁户的安居梦。7月12日下午,队长王晶带领分队队员在亳州市十九里镇王范棚村和雷庄进行走访,共访问10位拆迁户。我问你答,你说我听,谈笑间,直奔主题,注重交流。居民家门口、田头、马路边、夜市留下了队员们的足迹,强烈的阳光逐渐消退,直至夜幕降临时,共完成了对10位拆迁户的专访。队员们读懂了农民们对国家拆迁补偿政策的满意,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失去土地后收入无保障的焦虑。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居者有其所”,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感,而且关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拆迁和谐,我们应倡导以“公正、平等”之手托起百姓的安居梦。情系拆迁户,在拆迁路上,愿“居者有其所”不再是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