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社学院 刘奇琴 陈大鹏)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为了响应学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号召,培养当代大学生躬行实践、吃苦耐劳的品质,锻炼当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能力,提升当代大学生实践调研的水平,安师大赴古徽州传统职业教育传承与地方社会调研团队积极投身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于黄山市屯溪区、休宁县、歙县等地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群策群力”做好实践准备工作
7月9日的清晨,小雨淅沥的芜湖,没有阳光的相伴,团队成员却满怀着志愿青春的热情踏上了实践的旅程。安师大西门前的那张合影,定格了年轻的笑脸,为我们前期查阅上百本资料、完善实践主题、熬夜写策划书等准备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真的即将告别我们深爱着的校园,开始热忱投入这一段未知的暑期社会实践。


“兵分多路”了解广博徽州文化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徽州人杰地灵,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海”的美誉。团队成员分别参观考察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休宁县文化馆、中国状元博物馆、黄山市徽州文化艺术馆、陶行知纪念馆。在参观之后,我们了解到徽州地区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从那些独具徽州特色的文书、徽墨歙砚、徽州三雕、徽州漆器等古老的手工艺作品中,我们亲身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长陈琪老师曾说道,徽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促使了徽商的发展,而徽州固有的文化观念又促使徽商以回乡发展教育为荣。因此,这就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徽州文化。陈老师还表示,徽州文化的特色很大程度上与徽州传统的民间技艺有关,这也是近几年政府部门更加重视非遗传承的原因之一。陈老师知识渊博,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徽州传统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深入显出”开展全面调研工作
问卷调查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我们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而黄山地区的方言也是种类繁多,这与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有关。屯溪老街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这里聚集着众多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穿梭于人潮中的那抹鲜艳的橘黄色就是团队成员的身影。填问卷者一般都是年迈的老人,文化程度有限。为了方便他们理解问题,队员们都积极、耐心地将问题转换成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力求问卷调查的科学性。骄阳如火,我们已经汗流浃背,手中的笔却依然在行动着。绵长古朴的老街,走了整整一天,300份问卷,300份心意,300份真诚相待。夕阳的余晖洒在江上,不似午间烈日焦灼。实践的道路上,我们的梦想仍向前继续着。


“博观约取”反思实践调研成果
徽州地区因教育的发展而闻名,我们团队一行14人也先后实地考察了黄山学院、荷花池小学、安徽省行知中学、徽州师范学校、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这些学校中的特色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门性的。荷花池小学开设的徽剧班旨在培养徽剧的接班人,安徽省行知中学的行知模式和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都创造性地传承了传统技艺,徽州师范学校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徽州依然是一大亮点。徽州师范学校副校长方光禄老师向我们讲述到,传统职业教育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将师徒相传的模式引入学校教育将更利于尖子生教育。我们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保护性的创新,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呢?方老师认为,市场化生产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淘汰。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合理地融合起来是青年学子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截止目前,实地调研工作已基本结束,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调查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调研报告写作等相关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带着一腔的热血,带着青春的活力,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参观考察,倾情访谈,问卷调查,科学总结。用双脚去丈量实践的路程,用双手去记录实践的过程,用双耳去倾听实践的心声,用心去体会实践的意义。时光不老,青春不散,实践的道路上,温热的情怀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