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团队宣传员 苏佳媛)随着2016年央视春晚《华阴老腔一声喊》的亮相,华阴老腔再一次以其独特魅力震撼着人们。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保护老腔,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华阴腔调研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省双泉村开展调研活动。
深入街头百姓中
针对华阴老腔的起源,发展过程,当今现状及保护情况等重要问题,队员们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华阴市区及双泉村,并在两地各随机发放30份问卷,调查分析老腔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影响。问卷收集了大量数据样本,意见的收集和整理,为老腔的今后发展研究提供了相关资料。

走进老腔发源地
团队一行来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发源地——双泉村。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子东北交汇,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便有了如今的老腔。村子里有许多村民坐在院门前,一提到老腔,大家都十分热情的介绍,通过问卷调查,对于老腔的发展,村民们也都有自己的看法。

探寻非遗文化发展
通过在双泉村的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村子里会唱老腔的人不多了。老腔小戏很少,一般一出戏都要唱3个半小时,年轻人根本坐不住。红白喜事是老腔主要的经济来源,老腔可以露面的机会不多,所以老腔需要传承人,更需要真正热爱老腔的年轻人。随着媒体的宣传和当地有关部门的保护,这几年里,华阴老腔逐渐受到重视,但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


华阴老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黄河文明的原生态,更是原汁原味的东方摇滚乐。在双泉村的走访调研,使队员们零距离感受到了老腔的淳朴魅力,也体会到了老腔生存和发展的艰辛。天地一声吼,老腔美名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