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高尔基路,现实之殇——历社院赴大连关于日俄侵略时期留存建筑现状调研(六)

发布时间:2017-06-30   点击量:

历史之于现实,除了史籍典章,民间故事还有很多的是那凝固在现实中的建筑。作为凝固艺术,建筑以它独特的个性和魅力经历历史,记录历史,传承历史。

曾经有一句名言在西方广为流传,那就是“西方的古典存于希腊的残垣废墟间”,那一座座结构残破不堪,外表斑驳陆离的废墟,既彰显着自身悠久而且古老的存在,又以无言之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那些曾经的繁荣、衰落与动荡、黑暗一起共同组成了那片废墟中特有的厚重氛围。那里的神庙也罢,斗兽场也好,自身的残破并不影响它自身的价值,反而因此将它加倍体现出来。

相比于中国那五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来讲,大连那短短一百余年给人的直观情感却没有其他朝代留存建筑的那么强烈,但是对于那些建筑的保护来讲,二者面临这同样的窘境。

凤鸣街就位于高尔基路后身,大连人习惯把整个区域称作高尔基路。高尔基路记录了大连的历史和大连城市化的进程。据考证,1903年,大连建设成为一个4.2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但是那时的大连地图上还没有所谓的高尔基路。上世纪20年代初,大连中山广场的建设大致完成,从此大连开始了由东向西的发展。高尔基路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建设起来的。

当调研组同学们来到这里时,有幸见到了位数不多的“幸存者”,青树绿影间白底色的玲珑小楼若隐若现,给我们相当的心灵触动,在与当地人的交流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个特殊时代下的罕见建筑流派。

明治维新时期,留学欧美的日本建筑师因为建筑审美和风格与传统的日本人审美观念冲突激烈,不得已,方来到大连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他们将欧洲风格的纹饰繁杂华丽与东方倡导的简约大气相融合,按照旅日作家素素的话讲“他们不那么纯粹,能看出对欧式建筑的巧妙模仿,但又保持了东方的含蓄和素雅。”

这批“既不西方,也不东方,在日本当地也见不到”的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时,曾经被日本北九州市精选了10座,整体搬迁到该市。廖原认为,此举固然有殖民者的心态,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连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一张1938年的大连地图,人们可以看到,在上世纪30年代,大连基本完成了由东向西的发展。高尔基路一带包括体育场周围,街名都与花草有关,以花园町开始往东数起,有水仙町、菫町(菫是指紫丁花)、山吹町、菖蒲町、桔梗町、白菊町、千草町、早苗町、若菜町、芝生町(芝生是绿草坪的意思)、芙蓉町、茑町(茑是指爬山虎的红叶)、薄荷町、上藤町、下藤町、上苇町和下苇町、上萩町和下萩町(萩是胡枝子,秋季七草之一)、上葵町和下葵町。1945年大连光复后,很多带有日本殖民烙印的地名被更改,这条路因为中苏友好的原因被叫做高尔基路,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其次,在这段短短不到七千米高尔基路上,曾经住过很多历史名人,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原型、大连以前的市委书记韩光都曾住在那里,最有名的当属郭沫若的日本妻子郭安娜和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居。

 

2009年9月16日,大连土地市场第(2009)—18号:西岗区拥警街至纪念街,高尔基路沿线共12个地块顺利摘牌,大连亿达集团旗下高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起始价169177万元成功竞得此地块。据亿达美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姜修文总经理介绍,此地块共28万平方米,亿达将在2至3年使用该地块进行以住宅为主的综合性开发。

亿达是大连房地产的重量级公司,但理论上讲,一家房地产公司如果开发地块被政府收回,是没有第二次竞标权的。即使忽略此点,这次地块拆迁引来争议还有两点原因:一是拆迁价格,原住民认为此地段是黄金地段,不接受1.2万元/平方米的拆迁价格;另一原因则是文保志愿者们最在意的:这个街区记录了大连过去的历史,它的消失等同于大连城市记忆的消失。

不光是高尔基路,从2002年开始,大连曾经陆续公布过5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批重点保护建筑。但据调查,这些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除部分被严重损毁,一些“幸存”者也因缺少投资,得不到必要的维护。2004年,和高尔基路同样风格,也拥有大量“和式洋风”建筑的南山老城区拆迁,“当时有人将拆迁下来的砖头以1块1角钱收购,批量卖给日本人。”

但是多方力量的考量最终没能挽救这些老建筑的生命,在2010年,高尔基路拆迁工程开始,这些挺过来百年风雨的老家伙们最后倒在了私人资本脚下,历史败给了利益。在高度金融化的现代社会,金融资本摧毁不但搅起了房产泡沫,赶走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工业,也摧毁了附着于建筑上的历史。从经济到精神,吸食着每一份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