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回溯六百载可歌史,寻访明一朝不朽迹——安徽师范大学赴凤阳与南京明朝古遗迹调查团队首发南京

发布时间:2018-07-19   点击量:

本网讯李小虎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7月17日,我队于南京市安定后正式出发,根据原定计划,首站选了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和南京博物院进行考察。

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公元1366年朱元璋开始就旧城扩建,并建造宫殿。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皇帝位,南京成为明朝都城。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终于完成了南京作为明帝国首都的格局,全城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经过数百年的沧桑,明南京城的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明朝古建筑在南京有着相对程度的大量保留,这也是区位选择的原因。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

明初的都城,又称应天府城, 它北控大江, 南凭聚宝, 东傍钟阜, 西接石头, 气势宏伟, 规模宏大, 不仅是我国第一座砖石合砌的都城, 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也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时至今日,些许断垣残壁,仍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辉。队员们实地考察发现:在宫城的城门中,午门的墙体部分尚存,只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毁圮,仅留下石柱础东华门基本保存完整,西华门已毁。与西华门相对应的东华门,是现在南京明代宫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东华门南北两面有明显的城墙拆断痕迹,城楼顶上的仪凤楼早已无存,并且曾有破坏其最南面的门券内仍保留着明代的路面,城楼顶有明代仪凤楼遗迹石础,能明显看出廊庑遗迹。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馆藏丰富,而在明朝古物展览区域,更是别出心裁。我们看到了精心制作、还原的明故宫和都城的建筑建模图,精美绝伦的再现历史。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遗留拱门,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其以巨构殊形,高耸云日、通体琉璃,独步古今、长夜深沉,佛灯永明三绝而闻名于世。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现场展出一件带有六种各异动物造型拱门,通体琉璃,昔日辉煌可见一斑。

习近平谈历史传承时说:“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是习近平在近日所作的重要指示中所强调的。首站的考察丰富我队成员的历史认识、实践经验,对文物的保护也有了更多的、更深的体会。我们,已经迈出了知行合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