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活动 > 正文
【青春三下乡】我的答案,是考古之光——历史学院赴马鞍山调研团队专访凌家滩遗址考古领队张小雷

发布人:韩雪    编辑:韩雪 预审:宫超 终审:宫超发布时间:2023-07-27   点击量:

本网讯(图/董彦 /董丽娜)“第一次接触凌家滩是在2004年的秋天,当时是大四去繁昌考古实习,当车辆路过太湖山时,老师说南边不远处就是凌家滩,我便立即起身张望。当时的一望,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与凌家滩定会再次相逢。”坐在简单的屋子里,张小雷老师一边回忆一边我们说。他的桌面上摆放着一本又一本“大砖头”,全是与凌家滩有关的书籍和资料

回眸五千年,知来路

亘古凌家滩,入梦五千年。凌家滩遗址坐落于安徽江淮之间的巢湖流域,自1987年以来,30多年间,先后经历了14次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领队将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从张敬国老师,到吴卫红老师,再到今日的张小雷老师,三位老师在凌家滩燃起火把,用考古之光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马鞍山凌家滩遗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经卢建英老师介绍,来到了张小雷老师工作的地方——凌家滩考古研究所。张老师看见团队成员,远远地就微笑着打招呼。

团队成员跟随张小雷老师走进他的办公室,开始了对张小雷老师的访谈。大家围在张小雷老师办公桌边。当谈及凌家滩遗址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关系时,张小雷老师表示,中国良渚遗址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知名度较大,宣传力度较大,参与发掘的专家学者多,成果丰硕。红山文化于100年前被发现,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面积较大,参与人数多,加之近年来持续挖掘和宣传,整体影响力扩大。然而,作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之一的凌家滩遗址发现年代晚,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整体宣传方面力度较弱。


团队负责人洪业菁问道:“在凌家滩遗址发掘过程中,您如何看待遗址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

张小雷老师强调,关于保护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土地问题,目前关于凌家滩遗址具体开发已经有了详细合理的规划。但是细节方面仍需后期努力,比如观光农田的建设,可能需要多方面进行协调。有些村民仍然在遗址平地上,进行耕种,可能会对地下存在的文物产生影响;第二,有建设就会产生一定的破坏,在建设过程中,要划分保护范围和保护地带。


迈清风万里,明归途


考古工作是一项细致,进展缓慢的工作。现在仍然属于聚落考古和社会考古阶段,进一步的工作计划是继续把凌家滩遗址本体研究清楚,希望将来能够真正揭开凌家滩神秘的面纱。

团队成员主要由历史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构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提到不少文化遗址。团队成员张欣妍询问,是否可以结合师范专业特色,利用凌家滩乡土资源,打造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微课、拍摄相关视频。张小雷老师表示非常赞同,目前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已经在着手实施。凌家滩遗址国家考古公园总负责人郭主任补充说,现在上海市物理教科书中已经有了凌家滩遗址相关内容。


扬考古之光,探起源


当谈及与考古学之间的缘分,张小雷老师说,本科期间,自己就对考古学感兴趣,当时在安徽大学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考古学相关知识研究生阶段便毫不犹豫地报考山东大学考古学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普通人眼中的“穷山恶水”,苏轼却甘之如饴。张小雷老师对考古事业同样如此,他坦言:“考古学,是一项很辛苦、很细致的工作。但是,过程中也有一些令人激动的瞬间。前段时间,我跟芜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伟老师,前往二坝,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的台墩型遗址。巧的是,在附近农民的挖虾塘,我们竟然发现了凌家滩早期陶片。这一发现证明了凌家滩遗址的分布范围比原来已知的范围更加广阔,为我们拓宽凌家滩遗址的调查范围提供了依据。”

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藏,更是责任,而一代又一代坚守考古的人们,如同盏盏长明的酥油灯,点亮了千年时光。凌家滩所涵盖的符号文化,范围之广,渊源之深,世所罕见,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座高峰。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或许,你和几千年前的古人一样,对玉情有独钟;或许,在你心底一直有过这样的疑问,人类诞生于何时,中华文明起源于何处……

我们相信,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考古之光会继续点亮凌家滩遗址,我们会被凌家滩遗址新的发现,再次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