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师大首页
今天是:

李琳琦教授

发布时间:2020-05-28      作者:刘丽      审核人:刘丽     浏览量:

一、教育及工作经历

李琳琦,19653月生,安徽枞阳县人。1985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6-200112月在南京大学从事历史学博士后研究。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遴选为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聘任为安徽省首批二级教授。

曾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院长,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淮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二、获得的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

1. 2004年被评为“全省模范教师”;

2.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2007年获得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5. 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省劳模);

6.  2008年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

7.  2009年入选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8. 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三、担任的社会职务

1. 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2. 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3. 教育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4. 安徽省社科联副主席;

5. 中国史学会理事;

6. 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

7. 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

8.中国商业史学会学术顾问;

9. 中国明史学会理事;

10. 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

四、获得的省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

1. 《徽商研究》(合著),获1998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 《徽商研究》(合著),获1999年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3. 《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独著),获2001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4. 《徽商与经营文化》(第二),获2001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5.  《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独著),获2006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6. 《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合著),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独著),获2006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8. 《徽州文化全书》(合著),获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9. 《徽州文化全书》(合著),获2009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0.《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主编),获2019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1.《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建构与优化》(合作),获2005年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2.《基于以激励机制为主导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合作),获2008年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主持的国家级和重要省部级科研立项项目

1.  主持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商业经济发展与教育变迁》(03CZS003);

2.  主持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乡村教育变革研究:以徽州为中心的考察》(10BZS039);

3. 承担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11&ZD094)子项目;

4. 承担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百年徽商资料整理 与研究》(13&ZD088)子项目;

5.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明清徽州经济类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2018VJX012);

6.主持2016年度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

7. 主持201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

8. 主持2017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清代徽州乡土文献萃编》;

9.  主持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5-0561);

10. 联合主持2003-2004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安徽通史·明朝卷》(AHSK03-04D067);

11.主持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明清徽州区域教育发展研究》(FAB011457);

12. 主持2012年度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直接资助项目《<休宁碎事>校注》(1208)。

六、出版的学术著作

1. 《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元明清部分),黄山书社1992年版;

2. 《中国十大商帮》(参著),黄山书社1993年版;

3. 《徽商研究》(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中国考试制度史》(明清部分),黄山书社1995年版;

5.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徽州教育》(独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 《话说徽商》(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版、台北时英出版社2007年繁体字版;

8. 《安徽通史·明代卷》(第二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千年徽州契约文书集萃》(主编,10卷本),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0. 《解码徽商·经营文化》(独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1. 《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上下册,主编),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七、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1.朱元璋与明初国子监,《社会科学家》1986年第 2期;

2.研究封建社会史必须重视对帝王个性心理的分析,《社会科学家》 1988年第5期;

3.论徽商资本流向土地的特点及其规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8年第4期;

4.略论朱元璋的用刑思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年第 3期;

5.略论朱元璋的立法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6.朱元璋的立法、普法、行法述论,《学术界》1991年第 3期;

7.明清徽州粮商述论,《江淮论坛》 1993年第4期;

8. 清代的科举制度探析,《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3期;

9. 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1995年第4期;

10. 徽商与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1. 徽商的途程观念(第二),《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

12. 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 3期;

13. 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14. 略论徽州书院与徽州学术思想之演变,《学术界》1998年第6期;

15. 徽商的店堂文化、柜台艺术与广告促销活动,(台)《孔孟月刊》第 369期(1998 5月);

16. 徽商的商业人才观,(台)《孔孟月刊》第3612期( 19988月);

17. 徽商的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探析,(台)《中国文化月刊》19987月;

18. 略论徽商的竞争策略,(台)《孔孟月刊》第3713期( 199811月);

19. 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学术月刊》1999年第10期;

20. 清代徽州书院的教学和经营管理特色,《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1. 徽州书院略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年第  2期;

22. 新发现的《做茶节略》,《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

23. 明清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24. 明清徽州的书屋、文会及其教育功能(第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5.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1年第1期;

26. 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27. 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8. 略论徽商对家乡士子科举的扶持与资助,《历史档案》2001年第 2期;

29.“儒术”与“贾事”的会通——“儒术”对徽商商业发展的工具性作用剖析,《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

30. 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31. 明清徽州商业社会中的教育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2. 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33. 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34. 略论郑玉的教育思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35. 徽商与徽州的学术思想,《历史档案》2005年第 2期;

36. 明代安徽书院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7. 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其具体主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8. 吴汝纶生平述略,《江淮论坛》2008年第1期;

39. 明清小说与历史文献中的徽商形象之比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0. 芜湖在明清江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41. 徽商与明清徽州科举业的发达,《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11日;

42. 简论徽州传统教育发达的原因,《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33日;

43. 民国初年社会转型中的地方教育发展——以徽州教育档案为中心的考察(第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4. 晚清徽商合伙经营实态研究——以徽商商业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第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5.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张海鹏先生倾心徽学研究二三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3期;

46. 论徽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安徽史学2014年第2期;

47. 清代徽州契约文书所见“中人”报酬(第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6期;

48. 清代祁门县王鼎盛户实征册研究(第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2期;

49. 农民须“在场”:近代乡村教育改革的镜鉴,《光明日报》(理论版)2017621日;

5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为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2期;

51. 徽商研究再出发——从徽商会馆公所类征信录谈起(第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2期;

52. 晚清乡村秀才的多重角色与多样收入——清光绪年间徽州乡村秀才胡廷卿收支账簿研究(第二),《安徽史学》 2018年第3期;

5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商帮史研究鸟瞰与寻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6期;

54.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历史学的鸟瞰与寻思——以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为中心,《安徽史学》 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