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陷阱你不得不提防
第一,试用骗局。
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
第二,合同骗局。
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必要时咨询学校和老师的意见。
第三,电话骗局。
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假借联系工作传呼或发送短信给毕业生,让毕业生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
第四,承诺骗局。
有些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
第五,地点骗局。
很多大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所在的大城市,结果上岗后被分到偏远地区。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必要时在合同上写明相关条款。
第六,皮包公司骗局。
有的毕业生没有向某公司投送过简历,却被通知去面试。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人惊讶的是,当他用 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 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后经向工商部门了解得知,该公司已不存在。在此,过来人求职网也提醒求职的毕业生们,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第七,高职骗局。
某服装公司给某学校发来招聘通知,招聘营销助理若干名。于是不少毕业生前去报名,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还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按照职位招聘,但毕业生报到后却安排到其它岗位,有时甚至安排干一些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专家指出,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
第八,招聘会骗局。
此类招聘会不是参加的单位数量严重缩水,就是招聘单位“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单位收了简历之后便从此消失。因此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一定要注意,参加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此类招聘会往往是免费的。
第九,中介骗局。
这类中介往往是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他们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专家提醒,学生在找中介求职时一定要弄清该中介是否合法。
第十,培训费骗局。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有的毕业生为争取能留在公司工作,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 300元培训费。当毕业生对此进行质疑时,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为此,专家提醒,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预防求职陷阱要点
1、尽可能参加校内的专场招聘会和校外的政府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因为这些招聘会上单位的合法资格都经过严格审核,相对安全。
2、招聘会上单位尽管经过严格审核,但可能有“漏网之鱼”,同学们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的网站查实单位的身份;
3、如果通过网络应聘,要注意该单位的通信地址是否详尽,联系方式是否有固定电话,只留手机号码就要提防。
4、电话面试时,对方询问你的身份证号码,要提高警惕,不能告诉对方,因为对方可能会利用你的身份证号码干坏事。
5、不要轻信对方对单位的描述,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向老师、同学、朋友咨询等多种方式核实单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6、千万不要只身一人去外地参加面试,尤其是女生,可以约几个同学一同前往,走之前,务必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老师和同学,以防万一。
7、通过网络了解传销和其他招聘骗局,提高警惕,如果在电话里让你顺便带几个同学一起到单位参加工作,要注意了,这很可能就是传销。
8、求职时不可着急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因此,心理咨询顾问建议大家,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务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
求职者应该保持相对冷静的心态,要有客观冷静的意识。事实上,很多求职陷阱都有清楚的破绽可寻。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的可疑行为。但是,由于人在本能上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往往在此时不容易保持冷静的态度。从而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100元或者几百元就能获得一个职位。
对于求职所做的付出,求职者应该要有心理底线。很多人在求职中受骗也是个人侥幸心理导致的。要把握自我,不能失去判断,尤其是,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应届毕业生求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