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七十三讲:工匠与学者结合——来自苏州的传统(苏州大学 余同元教授)

发布时间:2017-05-27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  王倪东)精雕细琢促发展,精益求精铸品质。5月25日上午9点,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同元先生应邀莅临我院做了题为“工匠与学者结合——来自苏州的传统”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刘道胜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的第一篇章,余同元教授就给在座的听众抛出了“怎样理解工匠与学者结合?”这一问题,余教授指出工匠与学者结合即技术与科学相结合,技术理论化就是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结合。然而中国内生的科技创新精神需要到江南地区去寻找,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在明后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南早期工业化进程开启,产业技术的理论化是核心标志。紧接着余同元教授给我们阐述了广义的“江南”与狭义的“江南”之区别,同时他指出无论哪种江南的定义,苏州都是核心。江南传统产业技术的理论化主要表现在各行业部门生产技术的文本化、数量化、数学化、则例化以及标准化和科学化过程。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江南产业技术呈现连续性和差异性。


    讲座的第二篇章,余同元教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工匠理论的技术化与技术创新。余教授明确提出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的直接经济影响至少有三途——第一个是技术传承方式改变、其次是推动技术理论的科学化、最后是导致科学理论的技术化。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乘法效应和首要地位。随后余教授给我们列举了许多苏州工匠与文人学者、企业家结合的案例,工匠与学者和文人相结合就能推动技术科学化和技术理论化。
    讲座的第三篇章,余同元教授以吴韵转苏风这一标志为例,着重向在座听众介绍了近代技术经济的兴起。他提出技术经济史重点是探索技术与经济如何相互作用,以正确认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规律。基于“苏造”、“苏作”基础上的“苏样”、“苏式”和“苏意”,内涵互通互摄,外延彼此关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余同元教授的精彩讲述不时引起现场阵阵掌声。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他还一一解答了与会师生的诸多问题。最后,刘道胜副院长就此次学术报告谈了三点自己的感受:第一,他提出余教授的此次讲座很有意境,内容很充实,信息量丰富,对于我们研究工匠精神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希望与会的同学多读书,读好书,虚心求学,求真务实。第三、他强调徽州和安庆都有工匠精神,希望我们能够更多的去关注,更多的进行本土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