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八十六讲: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 周飞舟教授)

发布时间:2017-11-23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  杨智颖 王韬)11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特聘专家周飞舟教授应邀在历史与社会学院二楼会议室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副院长赵怀娟教授主持,副院长刘道胜教授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周飞舟教授阐述了我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即工业城镇化阶段(1980-1994年)、土地城镇化阶段(1995-2012年)、人口城镇化阶段(新型城镇化)(2012年-)。他着重讲述了土地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是周飞舟教授谈论的重中之重,周教授点明农业用地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地方政府依靠土地抵押贷款来获得建设城市的资金。他从这一角度不断深化,探讨了农业问题与城市化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2012年开始的第三个城镇化阶段——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周飞舟教授围绕流动人口这一群体,通过“春运潮”等案例向我们详细讲述了农民工视角中的“打工”,指出这一阶段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最大的问题是讨论视角,一方面方法论存在问题,将农民工仅仅看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存在个体主义的问题,将流动的人看成孤立的个体。最后,周教授认为我们应从农民工主体视角来思考,根据生命历程或新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探究这些问题与现象背后的文化与传统的力量。对城镇化和乡镇发展、城乡融合等议题的独特见解为周飞舟教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座的广大师生都获益匪浅。

    赵怀娟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周飞舟教授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指导,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到了劳动力结构变化、城镇化与财税政策和土地金融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大受启发。
    讲座结束后,周飞舟教授与我院教师举行了座谈会,就教学经验、科研、社会服务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