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远论坛 > 正文
第一四二讲:田野中的族谱:华北宗族的历史人类学解读(山东大学 任雅萱副教授)

编辑:刘丽 预审:韩家炳 终审:韩家炳发布时间:2022-04-22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祝虻)2022年4月15日,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青年学者论坛第一讲在线上开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任雅萱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田野中的族谱:华北宗族的历史人类学解读”的学术讲座。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董家魁研究馆员及学院师生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丁修真教授主持。

任雅萱老师首先介绍了她在进行华北宗族研究时采用的历史人类学方法及其发现,详细阐述她在田野中发现族谱、解读族谱进而研究华北宗族的科研历程。任老师认为族谱是研究宗族历史及制度的重要依据,也是文字传统的重要表现之一。与此同时,族谱又是一种由编纂者书写的叙事语言,并不能简单将其视作人口、制度和传记的资料来源。族谱所产生的地方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由谁来撰写、为何撰写等问题更应该被重视。通过对山东莱芜吕氏族谱个案的分析,任雅萱老师展现了族谱的层累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民间信仰与宗族特殊祖先的产生,进而阐述宗族世系的构建过程。任老师指出,山东莱芜吕氏族谱充分表明在华北宗族研究过程中,口头传统与文字传统的整合与分野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理路,并且强调前者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而叙述了近年来她在解读民间文献时在方法、视角方面产生的反思。随后,任老师介绍了她个人的最新思考,通过勾勒华北地区“门”型族谱的编纂过程,部分展现明清时期赋役改革对华北地区宗族形态的型塑,主要是门丁银在军、匠两类特殊身份人群宗族建构过程中的角色。

讲座结束后,我院祝虻讲师与任雅萱副教授展开了对谈,任老师也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祝老师在总结中表明,当沿着中国宗族史研究专家钱杭教授指出的学术道路,通过区域比较以实现华北宗族研究在理论上应有的特殊价值。同时,民间文献是研究区域宗族与社会的重要抓手,当以正确且有效的方法对这类文献进行解读,尽可能地还原色彩斑斓的历史光谱。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是安徽师范大学于2013年成立的校级高端科研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担任院长,郑小春教授为执行院长。在安徽师范大学社科联、历史学院、中国史教师党支部的支持下,研究院于2022年起,定期举办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各位青年俊彦莅临赐教,共同推进中国区域史、区域文化与区域社会研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