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 胡楚清)钟灵蕴秀处,宣潭好耕读。胡湾村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陶辛镇,从1909年开始至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走出副高级以上职称者67人,19人成为国内外大学教授,36人从事高尖端科技工作,被誉为芜湖“教授村”。5月24日上午,历史与社会学院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芜湖市方志办副调研员贺宿芜,芜湖县档案局局长兼党史办、方志办主任邓应好,校图书馆研究馆员胡功箓及部分导师的帮助指导下对胡湾村开展了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方面的实地考察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学院领导和教师的热切关注,院党委书记王如意、图书馆馆长方青、副院长刘道胜、老教师裘士京、房列曙和部分导师等随队参与了活动。
原胡湾村中学、小学校长,73岁的胡功篱老先生作为家谱的编修者向我们讲述了胡湾村的历史。据老人讲述,胡湾村自明清以来,一直是胡姓的家族聚居地,元末明初时为躲避战乱由安徽祁门迁至此地,因村口有池名为宣潭,故名为宣潭胡氏,至今已有25代,60年代初有近500人口,现胡湾及周边5个自然村庄共有胡姓人口3000余人。我们所处的祠堂创修于明万历年间,后几经损益,2010年政府拨款还原修缮,2012年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老人更是热心的向队员介绍其所藏民国书籍、文书和宣潭胡氏家谱(第八次新修)。


在老人的讲述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宣潭胡氏耕读持家的传统。其世代尊崇祖先遗德,重孝励教。自万历年间祠堂修建完成后,一直作为村中教学之所,未曾间断。宣潭胡氏学风敦宏,家学深厚,影响深远,更是于近百年来在文化上有了突出的发展。民国时,为了鼓励读书,族内规定,除延续族学不收学费的传统外,更是给予外出求学的子弟每人每年20担稻谷的补贴。宣潭胡氏家族浓厚的学风在这些点滴之中有如泼墨山水一般挥毫而就。向世人真实的还原了一幅传统氏族在近代传承发展图强的图景,为现代社会继承发扬优良学风、家风提供了典型范例,也为当代了解、传承和发扬家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化缩影,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实为徽文化向北的延伸和辐射。随后邓应好主任向我们进一步介绍了胡湾村在近现代的整体发展和革命斗争情况。
每一个家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都是绵亘数百年的传统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而每一个村落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凝结着数十代人的努力、历经若干朝代的不断传承,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家族演变经世的历程,更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写照。
胡湾村在传统“耕读持家”的家学传统深刻地浸润中,谱写着一个个后人难以企及的文化传奇。队员们探寻着、发现着,用坚定的步伐丈量着脚下温润有如巨儒学者性格的土地;寻觅求知着肃穆的家族祠堂背后那经年传承的家学传统;体会感悟探索着那些泛黄书页中墨香绘就的传统社会。途远路崎乐寻道,志远求知识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