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社学院)我院裘士京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对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江南铜和皖南早期历史文化多有涉猎,成果丰硕。近日他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皖南早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获2015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
裘教授对皖南古史的关注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铜陵市、南陵县早期铜矿采冶遗址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发表《金道锡行与吴越金锡初探》、《丹阳铜、梅根冶、永丰监考》、《唐宋诗人笔下的皖南铜矿冶铸业》、《论宋代胆铜法炼铜工艺》等30多篇相关论文和38万字的专著《江南铜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铜源的探索》(该论著由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作序),主编出版200万字《芜湖通史》(含江北部分)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深感皖南早期历史与文化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可以解开许多未解之谜,填补一系列学术空白。
众所周知,皖南是指安徽长江以南部分,辖六个地级市,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千万。经六朝时期的大力开发,皖南开始崛起,唐宋数百年间,皖南文化逐渐昌盛,明清时代成为江南,乃至全国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皖南的徽州,在数百年的历史时期引领潮流,大力发展商业的同时,光大儒学和传统文化,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晚期产生巨大影响,古徽州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学界三大显学之一,另外,皖南沿江经济文化的研究(“皖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也正在形成新的热点。但学术界对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早期历史很少提及,古代文献上对皖南早期历史文化几乎没有记载(汉代以前尤甚),其发展的基本线索或阙如或语焉不详,国内外至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皖南地处亚热带北部,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适中,山川秀美。从人字洞遗址、水阳江旧石器遗址到一大批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发现,从商周时期大规模铜矿采冶遗址、土墩墓的发掘到古鸠兹等名城的出现都表明皖南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是人类重要的生息繁衍之地,而且也是早期人类青铜时代文明特别重要的生产生活区域,汉代以后皖南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考古资料可以弥补文献的严重匮乏,搞清楚皖南早期的历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安徽,甚至整个中华文明的早期历程。
获得资助的“皖南早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以考古新发现为主要线索,用专题的形式研究皖南早期历史文化的十二个重大问题,这些专题包括:原始时代的皖南、土墩墓与皖南商周文明、皖南先秦铜矿的采冶与考古发掘、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皖南铜材的流动与“金道锡行”、汉代皖南的经济文化概论、丹阳铜与皖南、吴王刘濞铸钱与皖南开发、皖南山越考、六朝时期皖南经济文化的崛起、唐宋时期皖南铜冶业研究、皖南城市历史考略等12个研究专题组成。本研究时间跨度大(旧石器时代到宋代,其中“皖南城市历史”从远古到近现代),内容丰富(包括经济文化、政区变化、民族融合、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需综合运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大部分内容前人很少涉及或多有争议,可以说每个专题都极具挑战性。
在后期资助项目获得前,裘教授已完成全书约80%的写作任务,随着最新考古成果的发表,视野的开拓,需要补充和修订已经完成的部分,全书有望在二年内(2018年)完成,并交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