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朱典淼先生捐赠品精粹在校博物馆展出

发布时间:2017-05-18   点击量:

为庆祝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展示安徽师范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享受,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决定自51522日举行第三个博物馆开放周,集中一周的时间对外开放。今年博物馆开放周除展示原有的《中国古代通史文物展》和赵世杰先生《明清古典家具精品展》外,增加了朱典淼先生最近捐赠的藏品精粹。

朱典淼先生,休宁人,号月潭山人。早年毕业于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后在合肥师范学院进修两年。朱典淼先生历任芜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市教委主任、芜湖师专党委书记等职,是宣传、教育战线资深领导,也是一位传统文化的积极宣传和爱好者。先生儒雅好学,兴趣广泛,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有研究。先后在报刊发表作品一百余篇,出版《石头情思》、《人学四论》等专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尤喜收藏字画和砚台。

2016年底,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七十二件名人字画与砚台无偿捐献给安徽师大教育基金会,并转赠博物馆收藏。这些藏品中有全省,乃至全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陈大羽、刘炳森、李百忍、刘子善、葛介屏、张洪炉等先生的书法墨宝,还有文学家李准,摄影家吴印咸的墨宝。有国内外现当代知名画家林凡、方成、宋吟可、陆一飞、郭公达、高万佳、陶天月、黄叶春、崔之模、柳文田、王石岑、郑震恽振霖、翟宗祝等先生的作品。作品中有传统水墨画、油画、漫画,其中既有蜚声世界,享誉全国的书画家,也有皖省和安徽师大美术学院的老前辈,老艺术家作品,至为珍贵和难得。

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对各种不同质地,不同产地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情有独钟,砚台与历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砚台,又称墨砚,通常人们称之砚台。秦汉称“研”。 古籍中还有“砚田”、“墨海”等别称。是研磨器具的总称。中国墨砚滥觞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

古代文人行文作画离不开砚,终生与砚相伴,视砚为知己,留下许多赏砚、赠砚、藏砚的佳话,构成了砚文化的丰富内容。砚台虽小,却与文明共生。一方石砚,集雕塑、书法、文学、绘画、篆刻于一体,有线刻、浮雕、透雕 等工艺,为一件耐人观赏的艺术品,具有颇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浓厚的审美价值。时至今日,砚台的实用功能已趋消退,但砚台精良的石质、秀美的肌理、高超的雕艺,仍为众多文人雅士珍藏的艺术品。

先生收藏与捐赠的砚台有30多方,其中既有四大名砚,如端砚、歙砚、洮砚等,也有许多各地产的特色砚台,如四川苴却砚、四川金沙江卵石砚、湖南菊花石砚、安徽乐石砚、江苏蠖村石砚、山东徐公砚、山西五台砚、山西澄泥砚、河南方域石砚、瓦砚、墓石砚、玉砚、瓷砚等,琳琅满目,其材质式样丰富多彩,雕工精美。

朱典淼先生将数十年收集的书法作品与砚台无偿捐献给博物馆,表现出一位学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本展厅展出其中部分捐赠品,以此庆贺第41个世界博物馆日,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