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社学院 江琦琦/文 高佳佳/图)11月9日晚,历史与社会学院在学院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2018年度知远青年学者论坛。此次论坛共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黄阿明副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张小坡副研究员、暨南大学历史系黄忠鑫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赵思渊副教授,以及中西书局副编审李碧妍博士五位青年学者参加,论坛由历史学专业主任丁修真副教授主持。

此次青年论坛的主题为“徽州与江南”,邀请的对象均是在各自领域耕耘有年,且有一定成绩的青年学者。黄阿明副教授以《槛外谈江南史研究》为题,自陈以一个“门外汉”的角色分析了江南史研究文献的存世状况以及地方文献解读的方法,他认为文书解读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指出要把“制度”内涵与关照纳入区域社会的研究,形成有机的研究系统。黄忠鑫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徽州文书初学漫谈》,指出徽州文书研究的天然缺陷是市场化流通所造成的文书系统破碎,因此研究者应该对文书间的联系保持高度敏感和持续关注。在此基础上,黄忠鑫提出在对徽州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之前,应有一个手工的“缀合”环节,缀合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好乡里都图和人物关系等要素。他强调徽州文书一个很有价值的特点是“归户性”,文书间紧密的联系共同揭示出诸多明清社会经济史基本问题的关键细节。张小坡副教授则从自身求学经历和工作背景等方面谈及研究缘起,他的研究内容是旅外徽州人的群体组织及其与徽州社会的互动。他认为研究需从面到点,一步步细化,当下对徽州文书的利用也同样需进一步深化。赵思渊副教授则从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徽州契约文书研究的多重脉络,认为从信用机制与信用体系的角度出发,为契约文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认为,与国外学者对话,应该是时下国内历史研究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中西书局李碧妍博士则从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历出发,对上述四位学者的讲话进行了回应,她指出对于徽州文书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内容,更应探寻文书背后的故事。她引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认为在江南史与徽州文书研究方面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好的作品,如果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古史方面的对话,一定能迸发出更加新颖独到的观点。


最后,与会的五位青年学者,就各自的问题展开了交流。
此次论坛是历社学院知远论坛青年史学论坛的第二期,继去年举办第一期后,得到了学界年轻朋友的好评与支持。此次邀请的学者,涵括了从隋唐到明清,制度史、经济史、政治史各方面的青年俊彦,形式开放,内容多元,干货满满,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表示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