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探寻根脉 赓续薪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情系桑梓,筑梦振兴”团队太湖调研圆满收官

编辑:胡文新 预审:丁修真 终审:廖仲明发布时间:2025-08-26   点击量: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太湖县“情系桑梓,筑梦振兴”社会实践队圆满完成在安徽省太湖县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红色基因赓续弘扬”两大主题,深入多个乡镇,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文献研读、旧址探访与深度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地方文化研究与红色教育注入了青春力量。

深耕田野,解码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

实践队将目光聚焦于散落在太湖乡间的珍贵历史遗存,致力于解码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在指导老师陈鹏飞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龙潭古寨,潜心研读《胡氏宗谱》,细致观摩记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胡氏历史契约文书,并实地探访了承载家族记忆与礼法精神的胡氏祠堂;在朱湾村重点研究了张氏家族契约,并与悉心保存文献的村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民间文献保护的现状与困境;探访黄岗村,实地考察李氏宗祠的建筑特色与人文内涵,并研读《李氏族谱》,感受家族变迁的历史轨迹;抵达苗石村,调研吴氏宗祠,研习《吴氏宗谱》,体悟谱牒文化所蕴含的血脉亲情与道德规范。

面对这些泛黄的契约、厚重的谱牒、古朴的祠堂,队员们不仅是在收集史料,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他们深刻认识到,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的生动载体,真实记录了数百年来基层治理、经济活动、社会伦理、家族繁衍的脉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历史见证。亲手触摸这些承载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实物,极大地增强了队员们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最鲜活的教材和最深沉的底气。队员们纷纷表示,保护、研究、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新时代青年守护民族根脉、筑牢精神家园的光荣使命。

踏寻足迹,汲取革命沃土的信仰力量

实践的另一条主线是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先后走进刘邓大军刘家畈干会议旧址、陈锡联旧居、刘邓大军刘伯承司令部旧址等革命历遗迹。

在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队员们重温了决定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巩固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感受当年决策的艰难与英明。在陈锡联旧居,大家聆听了开国上将陈锡联将军的革命事迹,为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所折服。在刘伯承司令部旧址,队员们仿佛置身于烽火岁月,体会刘伯承元帅等革命先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这些沉浸式的探访,使队员们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红色基因的深刻洗礼,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筑牢了理想信念之基,激发了传承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的强烈使命感。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与崇高理想,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

凝练升华,实践育人结出丰硕成果

本次实践由学历史学院陈鹏飞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佳老师全程指导,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队员们的专业素养、调研能力和家国情怀。实践期间,队员们白天深入田间地头、祠堂旧址,晚上坚持召开总结会议,及时梳理当日发现、交流心得体会、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经过十天的扎实工作,实践队系统整理了大量一手图文资料,包括契约文书、宗谱关键信息、祠堂建筑测绘与影像记录、红色旧址历史细节及口述史料等。队员们通过这次“行走的思政课堂”,实现了精神上的成长与蜕变。他们触摸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悟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牺牲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精神铸魂”之旅,必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自觉担当起传承文化薪火、弘扬红色基因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