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赴岳西爱心支教的温馨视频连续被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和教育部、团中央官微报道,获点赞近50万次,浏览量超3亿。视频中,三个小小的少年身影如归巢雏鸟般扑进我院支教志愿者——2023级历史学陈志伟同学的怀抱,这是2025年7月发生在岳西县田头乡辅导小学的感人一幕,却道出了“三下乡”大学生义务支教最生动的意义。

“老师明年还来吗”,去年支教时孩子们一句稚嫩的期盼,让团队成员跨越300公里山河赴约。这份双向奔赴的约定,已在大别山区延续了十五载。从2011年学院志愿者首次走进安庆市岳西县,到如今成为学院传承不息的特色实践,一群青年用脚步丈量初心,以讲台承载使命,在群山之间点亮了知识的灯火。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践行这一期望,学院赴岳西爱心支教与文化宣讲团队今年暑期再次踏上前往岳西县的山路,在田头乡辅导小学开启了支教与文化宣讲活动。在支教课堂上,志愿者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孩子们认真听讲,积极踊跃的互动发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双双高高举起的小手,一声声整齐划一的读书声,是对志愿者们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在日常相处中,团队队员们以家访为桥、以谈心为钥,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乡村孩童点亮理想之光。他们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梦想,带着孩子们眺望远山外的广阔天地,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杂交水稻之父等科学巨匠的事迹时,将“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强国兴邦”的信念深植心间,鼓励孩子们以科学为翼、以理想为马,助力他们未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这些浸润着家国情怀的教育实践,正如同春日细雨,在孩子们心田播撒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种子。

时间回溯至2011年,得知岳西山区学校师资短缺、留守儿童暑期无人照看教育时,学院2010级学生董琪、李杨、秦玉洋主动前往岳西县田头乡方边希望小学,自发组织“暑期支教行动”。简陋教室、斑驳黑板前,孩子们求知的眼睛点燃了这群青年的教育理想。他们以“三尺讲台”为起点,开启了“知识扶贫”的探索。次年,这项实践从个人行动升级为学院组织,十五载薪火相传,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数百名学子踏上这片土地,学院也多次邀请田头乡方边希望小学的师生来校访问。

十五载耕耘,不仅见证着支教团队的成长,更映照着乡村振兴的变迁:昔日简陋的教室换上了智能白板与崭新课桌,泥泞的乡村道路硬化成平整的水泥地,田头乡的校舍里,琅琅书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成美丽乡村的生动注脚。

历史学院赴岳西爱心支教与文化宣讲团队以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坚守诠释青春的责任。从2011年至今,一批批青年学子接过支教接力棒,将“行走的思政课堂”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由行动沉淀为精神。在岳西的青山绿水间,志愿者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希望的播种者。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崎岖山路上的家访足迹,深夜灯下的教学反思,无不凝聚着对乡村教育的深情与担当,支教模式不断创新,但“用教育点亮未来”的信念始终如一。这份坚守,是安徽师范大学“厚德、重教、博学、笃行”校训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青年践行“强国有我”誓言的缩影。十五年来,支教团不仅为山区孩子带去知识与梦想,更在实践磨砺中锻造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让教育帮扶的薪火生生不息。而这,也正是十五年支教路最珍贵的意义——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让教育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