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历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芜湖市周边调研铁路遗产

发布人:朱晓华    编辑:朱晓华 预审:宫超 终审:宫超发布时间:2022-07-24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学院 邢蕾) 铁路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与时代特征的直观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深入发掘芜湖市铁路工业遗产资源,提升社会各界对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6月底7月初,历史学院调研铁路遗产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芜湖市各地区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近代铁路投资中外档案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为依托,由历史学院马陵合教授、黄华平教授两位近代铁路史研究领域学者担任指导老师。

档案查阅,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

档案资料通常反馈最接近真实的历史情况。为准确剖析芜湖铁路工业遗产的前世今生,为实地考察提供坚实的材料支撑,实践团队在黄华平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芜湖市档案馆与湾沚区档案馆查询档案资料。湾沚档案馆江军科长首先对团队一行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即介绍了档案馆馆藏情况,并围绕皖赣铁路资料展开讲解档案管理的内容、方法以及使用档案的具体要求。黄华平教授生动讲述了档案中的皖赣铁路的建设历程、原始地图中的线路走向与铁路桥的基本概况,并对现存铁路遗址地区依据档案资料进行范围界定,极大提高了后续实地调研的工作效率。

在两处档案馆,实践团队共查询到皖赣铁路芜湖县段建路物资、工程简报、财务会计、路基建设等珍贵资料30余卷,另还查询到火车轮渡、铁路专用线、江南铁路等相关资料20余份。团队成员随即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监督协助下完成了对档案资料的整理、筛选,并分工对资料重要内容进行了摘抄记录。

在档案整理过程中团队成员惊喜发现70年代皖赣铁路路基大会战阶段,筑路民工齐心“挑铁路”的留存的实况影像。这不仅实时记录了路基大会战民工进行土方建设的壮观场面,同时也是在机械工业不发达时期,铁路建设“大打人民战争”的真实写照。

口述资料,承载时代记忆

铁路工遗的历史承载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实践团队赶赴芜湖市易太村、周皋村、善瑞村、火龙村等地,寻觅亲历老人口述,记录一手资料。

在当年筑路工人的叙述中,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路历程逐渐清晰,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芜湖县周边各个生产队选人参加筑路,易太村老人钱之荣也是其中一位,老人回忆说到:“我当时上路大约20岁,自带粮食和工具,步行到陶辛附近,生产队分配任务后就开始加油干。每人每天1500米的挑土任务要完成50担。在广播大喇叭的宣传下,大雨当小雨,小雨当晴天,晴天使劲干,大家同心协力两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路基任务。”

周皋村的洪本固老先生既是一名筑路民工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提及;“那个年代没有工资、没有奖励,有的只是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我们吃大锅饭、打地铺睡觉,但没有人有怨言,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快将路建好。”在30余位老人的亲身讲述下,我们深入领会了前辈的筑路精神,这种伟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

根据田野走访发现,目前参与筑路可寻民工年龄基本均在75岁左右,其中75岁以上人数居多,而不在人世的老民工占大部分。根据询问得知,在我们团队之前并无任何一个部门调研过这段历史,现可寻人员年龄也已逾古稀,因此皖赣铁路筑路亲历者的珍贵口述资料,更需要抢救性挖掘。

铁路工遗,延续城市记忆

在多日的实地调研中,实践团队辗转弋江区、湾沚区、鸠江区的多个村镇,踏寻到皖赣铁路芜湖段遗址、芜裕轮渡遗址、白马山水泥厂铁路专用线等多处遗产遗迹,这些遗产遗迹也正是芜湖城市发展的守望者与见证者。皖赣线于清末倡议修建,后经多次修筑、拆毁,直至1970年皖境线路恢复修建。又因铁路改线、客改货、城市扩容等方面影响,皖赣铁路芜湖段部分客运站如埭南站、陶辛站已经停止使用,其中三元站未经修缮更是渐成废墟。在路桥方面,上世纪70年代修筑的竹丝港桥、杨家渡桥、小河口桥、青弋江大桥经多次修缮至今仍发挥功用,而曾经极为繁忙的白马山水泥厂铁路专用线也因工厂升级等原因,仅遗留几段废弃路轨。这些停运的车站、翻修的路桥、废弃的轨道铁路遗产遗迹,无一不在诉说着属于芜湖的城市发展史。

芜裕轮渡曾经作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至今已经完全废弃20余年。实践团队在调研前通过卫星地图、对照老交通图来寻找遗存的火车轮渡遗址,在长江南岸轮渡新村附近找寻到1985年火车轮渡遗址,长江两岸较为完整的火车栈桥、隐藏在茂密的植被当中的火车钢轨与拆卸下来的钢架等。在长江北岸二坝镇,根据当地人指引,踏寻到1958年老火车轮渡的3个码头基底石柱与1985年南岸轮渡的栈桥、职工宿舍、废弃钢架结构等,实践团队一一对其进行拍摄留存。老轮渡铁路职工子女朱先生回忆道:“以前的火车轮渡主要是拉货,没有大桥的时候,从南边向北走的货运火车都要走这里,每天不停,繁忙的很!自从芜湖的跨江大桥修好后轮渡就逐渐衰败了。”以此可见,火车轮渡的遗址遗存中也存留着芜湖交通变革最真切的城市记忆。

资料汇总,呈现调研风采

为扩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影响,尽可能的引发大众对铁路工业遗产的兴趣,以推进芜湖铁路工遗保护的工作进程,团队创建“铁路工遗新探”公众号,根据每日调研情况与实践感悟发布《铁路桥梁:化天堑为坦途》《火车站点:皖赣铁路的“守望者”》等十余篇高质量推文,得到大众积极反馈。

与此同时,实践团队积极召开组会,总结实践经验,整理采访资料。目前团队已经根据亲历者口述记录,有序整理出30余位老人的口述资料,可为皖赣铁路建设研究作一手资料。此外,团队成员通过遗址所在地区的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以求能促进芜湖市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在团队调研的过程中,学院党委副书记宫超和团委书记朱晓华特地前往团队所在的火龙村进行探望,老师们在听取了实践队伍整体情况介绍,并实地参观车站和村庄遗址后,对实践团队的调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要走出教室,走向田野,把课堂所学和社会锻炼相互贯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前往20余地实地考察,得到了筑路老党员的教导,真切感受到当时筑路前辈工人的艰辛,深刻意识到铁路工业遗产保护的迫切。皖赣铁路遗址与火车轮渡遗存均是芜湖城市记忆的重要表象,但与之相对的是芜湖铁路工业保护力量十分薄弱。本次实践活动既为芜湖市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作了前期准备,同时也为丰富“四史”教育提供了地方化素材。